黃雅麗
黃雅麗

獨角獸又如何?

發佈時間: 2016/07/29

2013年,當Aileen Lee離開矽谷最具地位的風投基金Kleiner Perkins自立門戶時,她為當時創投行業寫了一篇分析文章。其中提到有些鶴立雞群的start-up,成立才短短幾年,尚未上市就擁有逾10億美金市值,是風投基金的寵兒。她以獨角獸(Unicorn)去形容這些start-up:矜貴、罕有、可遇不可求。

兩三年間,獨角獸一詞被高唱入雲。科企以躋身獨角獸為榮,投資者為打造獨角獸不遺餘力。這股浪潮由矽谷席捲香港,可在東方之珠還未誕生首隻獨角獸之前,矽谷風向卻已改變。獨角獸被抨為估值不合常理地高,迹近泡沫爆破,而常人對獨角獸以至科企霸權的反感,漸漸形成。

這一切從2013年底的矽谷鄰近地區拉開序幕:三藩市居民不滿科企員工進駐該區扯高樓價,又無回饋社區,深覺科企霸權拉闊貧富差距,造成社會不公,於是向Google接載員工往返居所與辦公室的穿梭巴士示威。這一鬧喚醒了許多人:曾被視為推動社會進步、打破既得利益者壟斷的科技精英,在不知不覺間,是否取代了華爾街精英,站在大街(Main Street)的對立面?

說到壟斷,矽谷「教父」Peter Thiel有精闢見地。他曾撰文力證壟斷是個好東西、科企一定要有壟斷市場能力,才無懼競爭者挑戰;不斤斤計較於短期收益;專注提供最好的技術或服務。只有輸家才高喊競爭、公義。他以「Do No Evil」(勿行邪惡)的Google為例,指Google因為壟斷了搜尋市場,所以才有餘裕把利潤投進研發,不斷創新,為用家製造價值。

Peter Thiel站在科技精英、成功資本家的立場,當然支持壟斷和「贏家通殺」;但那些代表大多數的「巴士抗爭者」,卻無法分享科技帶來的好處,未見其利先見其弊,自然抗拒新一代精英階級的形成。本地GoGoVan遇到的反彈情緒,和這類似。

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比矽谷慢了幾拍;但在覺醒方面,卻毫不遜色於脫歐的英國,或巴士抗爭的美國。這是香港的進步抑或是宿命?(香港獨角獸系列之六‧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黃雅麗 《創業大時代》作者、香港無綫科技商會執委
欄名: 創業群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