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視頻收視的幾把尺

發佈時間: 2016/10/21

香港網民上網看視頻(尤其是透過手機)老早已成為生活一部分,各大廣告客戶亦摩拳擦掌,紛紛捨傳統電視廣告而取網絡視頻,難怪近年製作網絡視頻的需求甚殷,取價有平有貴,豐儉由人。有攝影師朋友慨嘆生意買少見少,除了因為平面廣告收縮,昔日同一筆製作預算,現今不少客戶會選拍片而捨影相,尤其是在FB投放視頻,配合廣告推送,幾乎是買大開大,收視有保證,正所謂「要跑數,無難度」。

雖然經我手製作過不少網絡廣告視頻,數字還可以,但我一直對網絡視頻的表面數據不會過度亢奮,亦不會過度憂心,因為在高或低的收視點背後,原因千絲萬縷,更沒有太多所謂成功方程式。可惜,大家重點還是看收視總數,但龐大的數字背後,能否幫助建立品牌,甚至是實際一點,能否直接帶動生意,這一方面很難有一個方法獲得具體答案。此外,也牽涉到品牌的商業模式,能否追溯到廣告與收入的關係,有些產品或服務可以,但有些卻不能。

在香港,說來說去,網絡視頻投放平台都是離不開Facebook(還有同公司的,除了Instagram)和YouTube,廣告客戶要留意的是,前者的視頻播放是自動啟動,觀看次數的計算方法,是以完成了首三秒為一次;後者的視頻則需要由用家啟動播放,觀看次數的計算,是以該視頻最少50%的長度為一次。

作為廣告客戶,要進一步分析數字背後的意義,譬如視頻收看完成率、留言質素、分享比率等等,此外,看看觀看視頻有否帶動品牌網絡流量,甚至是轉化成購買。總言之,就是切忌只看收視總數。由於每個平台的視頻觀看次數的計算方法都略有不同,故單純以廣告支出換取收視數字的效率來看,某些平台一定佔優,單看收視總數亦未能一窺全貌,量度的尺豈可只有一把?與數字分析專家K聊起,他苦口婆心說:「平台變化莫測,數據亦會隨之改變,千萬不要一本通書睇到老。」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