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假新聞幫兇

發佈時間: 2016/11/25

有別於傳統媒體機構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言論,甚或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向來都是一個三不管地帶,兼且有言論自由這道德高地作後盾,網絡發言演變成網絡造謠已是屢見不鮮。加上網絡一窩蜂的「分享」文化,愈是有話題性、愈是有sound bites、愈是能夠正中讀者情緒下懷的新聞消息,便愈有機會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在社交網絡被廣傳。

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大選前夕便有大量「假新聞」充斥於社交網絡(當中以Facebook及Twitter為主)或Google搜尋結果首頁,其中所誤導的不單是升斗市民,還包括了主流媒體。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開腔,公開譴責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嚴重性,尤其是在大選前的幾個月內。翌日,曾堅稱「假新聞」在Facebook被廣傳只屬極少數、並且未不足以左右選舉大局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終於在個人帳號上表示,該社交網絡將會嚴肅正視「假新聞」,包括以一連串的監察機制,減低未經證實消息廣傳的機會,其中更會過濾那些經常發放「假新聞」的粉絲頁或網站,除了禁止售賣廣告,亦會遏止假消息的流通。

在輿論壓力下,Google及Twitter同樣發出聲明,將會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網絡「假新聞」。但問題是,即使有尖端的網絡科技去為大家過濾「假新聞」,流言的散播又是否能夠完全杜絕?

說到底,Facebook甚或是其他互聯網工具背後的運算機制,某程度助長了流言的散播速度,正正因為這個時代的新聞,內容往往以吸引眼球,以及能否跟隨大眾主觀意願的情緒為優先,愈多人廣傳、被廣傳的速度愈快,被「發現」的機會就會愈高。群眾的眼睛從來都不一定雪亮,大家亦會在不自不覺間,成為了羊群中的其中一頭羊,間接成為網絡假新聞的幫兇。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