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可擋

發佈時間: 2015/05/28

「勢」不可擋

昨天,筆者在《經濟通》欄上有《勢》一文,如下:

富時羅素指數納A股、MSCI等6月10日揭盅,就算MSCI今年不納入A股,明年、後年能不納嗎?這是勢,能否擋,看你手瓜有幾硬,又是否輸得起。

A股被納入世界性指數之內,不是中國國力強(唉!怎強吖,航母只一隻,GDP 7%都危危乎),只不過是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目標只一個,中國要走入國際,歷代主席、總理努力,自然修得今時種種之成果,只不過有人抹黑視之為擴張。一個從不往來的鄰居,今時到訪,你視之為打劫?

資金續流入 必買A股H股

如你視這個中國入國際的勢必成,則國際資金必要買A股或H股,必然利A股、H股ETF和港交所(00388)。筆者仍認為今時南方A50(02822)、X安碩A50中國(02823)、恒生H股ETF(02828)、港交所仍不貴(以長綫投資兩至三年計)。上述ETF會再升多少?看國際資金流入速度,港交所會升至多少?筆者一直看300至500,夢話似成真,全因中國個「勢」。

結果就是昨日恒指跌回到之前的水平,有「勢」也似無用,中金研究的王漢鋒有這分析。

⑴富時搶鏡MSCI,決定基本符合預期,利好但影響更多是心理層面,實際影響不大。兩大指數公司富時和MSCI在全球競爭,當MSCI還在糾結的時候,富時在中國市場比較激進。目前A股海外上市的ETF中,70%的AUM都是以富時指數為標桿。但是在全球範圍,MSCI指數體系應用要比富時廣泛得多。所以富時指數宣布納入A股是為了「搶鏡」,實際上對國際資金配置A股的實際影響並不大;

⑵從時間點上看,當前宣布,實際操作可能是半年後,也就是實際納入A股、引入資金配置A股可能是在年底左右;

納入MSCI只是時間問題

⑶國際指數體系納入A股是大勢所趨。考慮到目前A股市場正在加快開放步伐,外資投資A股的渠道逐漸增多,額度也逐漸更加靈活,未來國際指數體系,無論是富時還是MSCI,逐步納入A股應該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點的問題;

⑷MSCI的宣布日是6月9日(北京時間6月10日凌晨5點左右)。我們對此的預期概率依然50%:50%,也就是MSCI今年納入A股的概率一半對一半。如果納入5%,初步測算涉及的資金量大概是800至1,000億人民幣左右。考慮到目前A股的情緒高漲,這些資金量作用的影響更多是心理層面,實際的影響不大。A股當前的趨勢更多還是看國內的資金與流動性的狀況。

華泰證券也有這樣分析:

⑴規模上,彭博統計的追蹤富時新興市場指數的六大基金總規模僅217億美元,5%的權重意味着11億美元的配置。

⑵權重上升到32%的條件是R/QFII額度限制的取消,短期可能性不大。

⑶未來關注6月9日MSCI指數公司是否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系列的決定,前期彭博社調查結果顯示納入的可能性低於40%;由於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基金達到336個,總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因此納入MSCI才是大事件,也將進一步提升市場情緒,但MSCI指數系列有長達一年的過渡期,因此最快明年六月才會實際納入指數,獲得資金配置。

寬鬆幣策支撑股市續漲

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傑認為,這一兩年之內A股不會全部納入MSCI指數。考慮到滬港通、QDII等多個渠道的額度,初期A股納入MSCI的部分可能只佔A股總市值的5%,即170億美元。因此,短期來看,A股被納入MSCI指數,不會給股市帶來太大的衝擊。

如果當時羅素、MSCI等對A股的支撑都是心理上影響較大時,則A股的「錢」途何在?

國聯證券表示,從估值角度看,深交所平均市盈率更為接近2007年牛市峰值,2015年4月深交所平均市盈率為50倍,而2007年10月為70倍。上證所與2007年峰值的名義差距較大,2007年10月上證所平均市盈率為70倍,2015年4月僅為22倍。但需要注意的是,2007年之後,農業銀行與中石油等大市值的股票上市,它們的存在制約了估值提升,因為推升估值需要更多資金。如此看來,上證所整體估值同樣更為接近2007年峰值,但創業板估值水平在不斷創新高。

按照上市公司市值GDP佔比與國債收益率關係來看,當前中國股市相對債市的估值遠不及日美泡沫時期高,也低於2007年水平,同時股市市值/M2也並不高。我國當前仍處於寬鬆周期,貨幣政策支撑股市繼續上漲。況且,根據美國和日本的經驗,泡沫對貨幣政策收緊的反應相當滯後,多次加息後泡沫才會破裂。

四點預示A股錢途

A股的前途與錢途在四:

⑴目前A股估值還不算貴(只是部分貴),

⑵A股公司市值跟中國GDP,債務對比尚可,

⑶富時稱,A股在新指數中的初始權重約5%,但當國際投資者全面入股後,權重將升至32%,如MSCI也類似,則這將會不只是心理上的事,

⑷但要從心理上事,變成實事,還只得一個硬道理:公司盈利要上去,只要公司盈利能上去,能否入富時、MSCI也不重要的。

撰文: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電台財經節目主持人
欄名: 政•經•頑石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