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自在「仁」心

發佈時間: 2015/05/15

公道自在「仁」心

每年5月的世界公平貿易日旨在喚起社會對公平貿易的關注,除「公平貿易」概念所涵蓋的弱勢社群,其權益需要照顧外,推而廣之,買、賣之間的公義也要彰顯出來。

「公平貿易」建基於尊重是個公平的交易關係,它會減少對生產者的剝削,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尤其是農民和工人的權利,讓他們有合理的工作環境及回報,得以有尊嚴地過活。買賣要貫徹公義,並締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全球現約有70個國家銷售逾27,000種「公平貿易」產品,2012年的銷售額已逾480億港元,逾750萬人因而受惠。香港有售的公平貿易產品則逾二百種,包括:米、糖、鹽、酒、蜜糖、乾果、茶葉、咖啡,甚至足球、欖球等。

今年最受關注的是棉花及黃金產品。現時超過九成印度農民種植基因改造棉花,卻需要更多化肥,對環境有害之餘,更因基因改造種子只可種植一次,農民遂須花錢不斷購買。農作物回報低,令當地農民欠債情況嚴重,更導致平均每30分鐘便有一個貧農因而自殺。

黃金產品雖然價值不菲,但挖掘黃金的礦工竟沒有因而得益。一般礦工被長期剝削,挖掘每一公斤黃金只分到當日倫敦交易市場金價的17%,生活入不敷支。礦工的工作環境不但差,又長期接觸有毒物質。若礦工可得到當日倫敦交易市場金價的合理分成,他們便有機會脫貧。

公平貿易的精神相信無可爭議,只是實際上,作為「精明」消費者,大家都傾向購買平價產品,至於是否公平、符合公義則另議。大家試看看近一點的內地菜農,去年有些時刻,內地生菜田頭收菜價被壓到只六分錢這麼低,菜農回報實少得可憐,但市場生菜的零售價幾時有六毛錢這麼低,哪怕已經是10倍的利潤,皆因其中運輸、零售等多個環節層層剝削;另小農戶因無規模經濟效益,故收入與付出也不成比例。

這情況要追溯至趙紫陽搞經濟的年代,在解散人民公社時,由於要「公平」分田,農田被拆細了,又或同屬一農戶的田過於分散,遂不能達至最有效的耕作,若小農戶能團結力量,合併農地,以「合作社」的集體機制進行機械化,符合規模效益的科學化耕作模式,在接收、回應市場信息,例如市場更需要哪些作物,有更好價錢,生產必更有效益。就像美國農業,很多「大農場」例如新奇士橙,也是N個小農戶的整合體,而有利於集體推廣及定價,以至爭取相關利益。這樣才可幫到弱勢農戶,免被剝削。

要體現公平,請欣賞生產者所付的勞力和心思,並以公平原則,尊重其心血結晶。若以可憐或施予的心態,看待公平貿易,其實並不公道。至於有心人及非政府組織更應以提升弱勢生產者的效率為念,讓其勞力得到等值的回報。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