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減息背後的用意

發佈時間: 2015/05/13

認識中國減息是不是QE,並不是不重要,因為這跟國家資產負債表,亦即國力興衰有關,一個國家負債多,必衰。

中國確有不少地方債,這不等同地方債就是國家債,此一如美國每州、每郡,都各負其債,理論上,這些債不是美國國家整體的,只屬地方的。所以,十數年前加州的橙郡(又稱橘郡,Orange County)可以因投資失利而破產,近月底特律市政府亦告破產,但這都不是美國破產,雖然不少人認為,地方債、國企債,不都是阿爺的債!對不起,筆者看今時阿爺是想將這個劃清楚,地方債是地方的,國企債是企業的,都跟阿爺關連不大,雖然你可以謂,阿爺咁賴貓都得?如果唔得,你也要問白宮政府、橙郡、底特律的債,美國政府也是否全數孭起?答案明顯是不孭。但欠債還錢,是公公道道的。你說不孭,就真可不孭嗎,起碼要安排怎還錢,阿爺用的方法是新債冚舊債,降低新債的息,就可以還少了息,幫助地方政府去還債的本金,另地方政府用新債去做建設賺好錢從而甩債。

為配合置換地方債政策

銀行怎跟地方政府去發新債?《時代周報》有位劉家軍如此寫道:

5月8日,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用6個「有利於」來描述政府發行債券置換銀行貸款的舉動:有利於降低財政和金融的總體風險;有利於控制地方債務的總量;有利於加強社會監督,提高地方債務的透明度;有利於降低地方債務的融資成本;有利於增強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有利於銀行加強風險管理。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面對政府債置換銀行貸款「有利」之事,各參與主體理應配合,尤其對「有利於增強資產流動性,有利於加強風險管理」的銀行更應如此。可原定4月23日招標的今年首單648.03億元人民幣江蘇省地方債被延遲。據財政部的估算,1萬億債務置換能讓地方政府一年減少400億至500億元利息支出,今年地方政府預計發債總額近1.6萬億元,地方政府能節省利息支出640億至800億元。換個說法,就是地方債置換銀行收入會同比減少。顯然,商業利益考量逐漸佔據主導地位的銀行不會幹賠錢賺吆喝的事。

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債總額達到17.9萬億元。2015年到期需要償還18,578億元,1萬億元的總債券額度佔2015年到期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53.8%。

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下滑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稅收同比增速僅為1.2%。作為地方政府收入重要來源的土地出讓收入也直綫下滑,2015年一季度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增長-36.4%,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且降幅進一步擴大。財政收入的放緩嚴重制約了政府可用財力,使得各方面工作都變得十分謹慎。比如,各省區地方政府雖然推出了總額約1.6萬億元的PPP項目,但是截至今年3月份,真正簽約的大約為2,100億元。而且地方財力下降,使得財政資金對PPP項目的前期引導和財政補貼不足,也會降低財政資金對民間資本的帶動效應。

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財政約束收緊將成為基本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也正因為如此,高層希望加快地方債置換和發債進程就是為了提前預防因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引發局部性金融風險,從而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4月1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社保基金債券投資範圍擴展到地方政府債券,並將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券投資比例從10%提高到20%。財政部也透露,置換銀行貸款的部分將定向發行給當初的貸款銀行,所謂「誰家的孩子誰抱走」。

不過市場對地方債並不太買帳,原因是這些地方債息不夠高,《中國經濟網》有如下報道:

5月6日,一家城商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2015年第一期信貸資產證券化信託資產支持證券。

這期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總規模達38.137億元,包括A-1級資產支持證券8億元,採用浮動利率,票息為一年定存利率+2.4900%,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2.5%,那麼票息可以達到4.9900%左右;A-2級資產支持證券20億元,采用固定利率,票息為4.9900%;B級資產支持證券5.3億元,採用浮動利率,票息為一年定存利率+3.5000%,即可以達到6%;次級資產支持證券4.837億元,次級檔無票面利率。

提高地方債收益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維持在5%至6%,而信貸ABS產品部分優先檔發行利率卻不足5%,低於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

滬上一家基金子公司創新業務部總監王平(化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優質ABS項目比較少,一般發行利率在6%或以上我們認為是比較好的價格,但市場上很少。」

因此,阿爺的一個算盤可能是,減低市場息,讓銀行眾多的理財產品收益稍下,地方債就可以相對吸引,其債便可置換。

如按筆者這思路,則阿爺減息是為推地方債的話,股市就不要自作多情,阿爺目標不是股,如股有得益,是無心插柳而矣。

又若如是,則阿爺要減幾多次息,不是光看經濟,而是要看地方債和PPP是否達到萬億目標。

撰文: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電台財經節目主持人
欄名: 政•經•頑石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