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正能量

發佈時間: 2015/05/04

勞動正能量

勞動節源自美國百多年前改善勞動條件的要求,如每天八小時工作制,但當即時通訊滲透生活,也令今時工作隨之而「入侵」生活時,便要視乎打工一族怎樣看待這無可避免的趨勢。

上周在勞動節前夕,有調查發現,約千名1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近半(49%)稱下班後會以即時通訊工具如WhatsApp或微信(Wechat)等處理公事,而逾四成人(44%)稱對這種「隱性加班」感到壓力。

「隱性加班」並不受一般打工仔歡迎,但自僱人士、公司合夥人等卻多喜「搵嘢做」,例如上周就有大律師代表其獲法援但已去世的上訴人「取回公道」,就不服因潑水而被判監21日的裁決上訴。不過,替死者上訴遭法官斥為「完全荒謬」,浪費公帑。

那大律師的上訴是為公義或另有原因,普通市民實難以判斷,但法官的說法相信有一定理據。

與一般打工仔態度迥異,自僱人士、老闆等通常不介意加班,哪怕是「顯性加班」、「明示加班」,他們都無任歡迎,因為他們相信多勞多得,並令富有者愈富有,因勞動程度的此消彼長,貧與富便愈懸殊。

就像社會學者羅拔‧莫頓(Robert Merton)以聖經《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也要奪過來。」為基礎的「馬太效應」(The Matthew Effect)一樣。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仍取決於勞動,年輕人要知所取捨,請不要只講work-life balance,而不看自己的工作態度和表現。

面對這類「WhatsApp追魂call」,打工仔不妨客觀自問:老闆要求真的不合理、不可理喻?若自己真對工作投入、有熱誠,公司失火按理也會親自去看看吧?否則,連這類緊急情況也斤斤計較「無眼睇」,你的事業可以休矣!

老生常談,一份工(job)與職業(career)之分別不在於工作與生活是否平衡,而在於你是否抱「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態度。

有人力資源機構的調查發現,去年港打工仔的持續敬業度只有約26%,遠低於國際平均40%的水平,「員工持續敬業度」主要是指員工對工作的投入及願意付出的程度。

港人平均工時長期居於世界前列,超時無償工作對個人身心及家庭的影響雖值得關注,但打工仔仍要問:一、老闆的要求合理嗎?二、自己是否交足功課?不要只怨即時通訊入侵生活,無人性,反而要自問怎去看待工作。

代法援死人「討回公道」的大狀是太投入於伸張正義,還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而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獲法援,申請司法覆核懲教署剪他頭髮一案,卻更能反映出整體社會要為這類官司付出代價,而梁議員亦肯定不怕為此官司加班、加班,再加班。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