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中求勝

發佈時間: 2015/04/10

古代人說「以文會友」原來是真的,因緣際會,我由唸大學時代開始在各大報章雜誌爬格子,專寫古典和爵士音樂,20多年來,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覺得,我是一個古代人。

近十年來,因為透過社交網絡的大規模擴散,我所能接觸到的讀者朋友變得更寬、更廣。由於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以網誌形式發表,稿費都是零,但是我以「文」而所能會到的「友」,卻變得來自五湖四海,海量驚人,雖然換了是新媒體,但我依然覺得,我是一個古代人。我有很多爬格子賺稿費的朋友笑我,有稿費收的「地盤」你也應接不暇,你幹嘛免費寫文這麼笨?

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挑戰了不少傳統智慧,亦推波助瀾了所謂「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把本來值錢的東西免費送出去,尋找另一個商業模式,又或者,透過送贈而換取認同、人氣甚至是影響力。

我想起90年代初有一張「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會影碟(那個年代還是Laser Disc啊),是那些年寶麗金的王牌。那時候我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小樂評,和當時古典音樂部總經理聊起,他告訴我,他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打算把這套音樂會的影片,放上明珠台播。他問我,觀眾會不會看過節目後就不買這隻影碟,又或者,用錄影機自行拷貝就算了。我其實甚麼都不懂,只覺得這是一個很好主意啊,理應可以令更多非古典音樂樂迷,接觸到「三大男高音」(Luciano Pavarotti、Placido Domingo、Jose Carreras),從而產生興趣及購買意慾。

事實上,後來我聽到不少朋友告訴我,他/她平日會買的影碟不多,但是卻有一張「三大男高音」看門口,而當年的「三大男高音」,他們的人氣隨時只亞於香港「四大天王」。

同一道理,其實可以應用在今時今日的社交網絡,而且,現今可接觸得到的受眾規模及層面,幅員更廣。作為媒體人,我們應把精力繼續集中在做好內容這本分,同時間,媒體老闆要積極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廣告模式上的新意。

有新意,就有生意。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