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篩查揪出大腸癌 51人全無病徵

發佈時間: 2017/02/22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位癌症殺手,及早發現對治療有關鍵作用。衞生署昨公布第一階段篩查結果,結果有51人確診患大腸癌,均無明顯病徵,佔總數6.4%,比率較預期高一倍。第二階段篩查擬在下周一(27日)展開,受惠年齡降至66歲。

衞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昨公布首階段成效。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指,截至昨日首批獲資助的合資格人士中(即1946年至1948年出生者),共計有1.29萬人參與計劃,當中約1萬個大便樣本已在去年底進行免疫化學測試,結果發現1,423人有大便隱血情況,佔總數14.2%;當中799人已完成大腸鏡檢查。需切除瘜肉的704人中,約560人確診患大腸腺瘤,51人確診患大腸癌。

7成人確診患腺瘤

程卓端直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大腸鏡檢查中,約7成確診患大腸腺瘤。計劃初期預計每100人有3人患大腸癌,結果是每100人有6人確診,程形容是「出乎意料」,相信與參與者年齡較大,且首次推出相類計劃引發「收割效應」有關。「很多人本身無做開檢查,且高齡者理論上癌變機會較大,故計劃推出初期確診數字會有一輪急升。」程續指,今次確診大腸癌患者都屬早期,無明顯病徵,其治癒機會較高。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專責小組成員林露娟提醒市民,今次篩查計劃是針對無病徵人士而設,目的是及早醫治及提高治療成效,若本身已經出現病徵,應該馬上求診,而非參與先導計劃。林露娟續說︰「篩查測試有機會出現假陰性結果,可能會誤導患者不去求醫,影響病情。」此外,根據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若然過去10年曾經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亦毋須重複參與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至於併發症方面,首階段共收到6宗嚴重個案,全在切除瘜肉時發生,併發症均為腸道出血。但她強調腸鏡檢查屬入侵性,已知有出血風險,不涉及人為失當。

次階段下周一推

此外,第二階段計劃擬在下周一(27日)推出,於1946年至1951年期間出生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

腺瘤即瘜肉 高危10年可變腸癌

大腸癌與大腸腺瘤有何分別?專家解釋,大腸腺瘤是瘜肉,亦是腸癌前身,當中高危瘜肉10年內演變成癌的風險高達3成;惟如非以顯微鏡觀察,難辨瘜肉是否屬高危,故一般發現瘜肉均會先切除。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黃至生解釋,大腸腺瘤分高危及低危瘜肉,前者於顯微鏡下呈絨毛狀、細胞有變異或大於1厘米,有3成高危瘜肉可於10年內轉化成大腸癌,相反僅不足1成低危瘜肉會於10年內變成癌。

確診大腸癌的期數亦影響患者存活率,黃至生指,如確診屬第1期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9成,到2、3期亦有7成存活率,不過大腸癌已屆第4期才確診,患者5年存活率將大幅下滑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