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參選人網絡策略

發佈時間: 2017/02/24

一般人都會有個錯覺,以為在自己的臉書上經常見到某特首參選人的信息,他或她便一定是人氣最高企,但其實這並非必然。首先,臉書信息流的運算,與你周遭朋友和個人喜好息息相關;其次,並非所有參選人的支持者都會勇於在網絡發表意見,所謂的網絡口碑,隨時只是圍爐取暖的效果,不可盡信。

幾位參選人中,曾先生和林太的官網帳號域名都是用了2017作結尾,我便覺得予人一個很短綫的感覺。John Tsang好、Carrie Lam也好,這都是一個個人品牌,Google這兩個名字,二人都應務必令官網內容出現在搜尋結果首頁;同時,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這個域名都可以成為將來的個人品牌資產,所以一定要高瞻遠矚。這方面其實葉太做得不錯。

由於網絡世界的信息流秒秒鐘都在變,這個年頭的公眾人物,已經由昔日的一個名詞,變成現在的一個動詞。但公眾人物不應單單自說自話,也要以行動證明他或她極力塑造的形象,一舉一動公眾都會留意。與其被狗仔隊追蹤,不如自己追蹤自己,讓大家感受到其人性化的一面。這方面,曾先生無論在內容部署、背後團隊的製作支援,都明顯技高一籌。

公眾人物透過網絡官方帳號發言,主要目的就是要爭取主動發言及公開回應的機會,而並非等待傳媒的報道。但每次出PO,除了發表自己想講的內容,都要同時考慮到受眾的反應。在社交網絡的世界,點擊率和分享率都會直接影響到往後內容的曝光率,所以不應該為發表而發表。在對事件觀點爭取主動發言上,我覺得胡先生每次都直截了當,例不虛發,亦符合他的個人品牌形象。

參選人在社交媒體造勢,本來是希望令人覺得更接地氣,如果這是真正目標,便要盡量人性化,不要過分官腔,不應直接把新聞稿貼在粉絲頁,林太背後的團隊在這方面顯得敏感度不足。但話說回頭,明知會成為網絡攻擊的對象,也願意紆尊降貴參與這遊戲,我覺得她是勇氣可嘉的。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