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規管把設計逼進死胡同

發佈時間: 2017/03/03

反智規管把設計逼進死胡同

為解決住屋難題,香港政府竭力覓地增加房屋供應,因為香港可建房屋的土地愈來愈難找,連往日被定性為不適宜居住的地點,也要拿來興建住宅。例如一些地方噪音超標,長期居住其中,會為居民帶來潛在健康隱憂。要建房惟有在設計上創新,採取緩解噪音措施,以期在數據上能滿足環保條例的要求。但由於政府間各部門的不協調,審批準則不同,又沒顧及實際施工的需要,釀成種種反智規管,讓建築師無所適從,也把設計逼進死胡同。

減音窗設計,是把橫趟隔音玻璃窗裝於普通窗框內,在阻隔外界噪音的同時,也能幫助通風。要達到減少噪音的效果,房間的設計就變成要由減音窗主導。但想證實減音窗的實際效果能否達到規範要求,只能在安裝完成後實地測試,若結果不理想,後期整改必影響竣工日期。

此外,即使房間採納了減音窗的設計,但工作平台卻無法符合減音要求。屋宇署規範工作平台的欄杆必須做到通風設計,跟隔音原則背道而馳。因減音以整個單位為標準,包括客廳、睡房、露台及工作平台。為解決噪音問題,惟有放棄工作平台的設計。

當住宅樓宇靠近行車道時,簷篷、橫向式的隔音屏障有助阻隔交通噪音。但電腦模擬並無考慮聲音反彈的因素,結果近年落成的物業,實際隔音表現差過預期。有鑑於此,政府再收緊有關規例,一再推翻已批核的噪音評估報告,就算已開始動工的項目也不能倖免。近年批出的地契條款也加入噪音評估要求,設計時無可奈何地也會犧牲了居住質素。

若因為環保牽涉訴訟問題,各投地人士就要承擔風險。為了達到賣地目標,政府將責任由政府一方轉移至大眾,這是負責任政府的行為嗎?面對發展的迫切需求,如何在環境保育與建屋需求上取得平衡,是政府需要三思的地方。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雅妍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