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主導又如何? 烈女闖男界撑起半邊天

發佈時間: 2017/03/08

男性主導又如何? 烈女闖男界撑起半邊天

今日是國際婦女節,近年女性地位不斷提高,不少巾幗在各個領域中發光發亮,所取得的成就比起鬚眉毫不遜色。雖然今天不少行業仍以男性為主導,但很多優秀的女性正用實際行動打破性別定型,在各行各業撑起半邊天。

建築俠女 細心取勝

建築,是個陽盛陰衰的行業。80後女建築師梅詩華(Sarah)卻能善用作為女性的長處,在行內闖出自己的路。Sarah是2015年的年輕建築師獎得主,她在2014年創辦「一口設計工作室」,希望建築和藝術就像一口美食一樣,大眾用可負擔的價錢便品嘗到。

除主力做室內設計和戶外裝置藝術,工作室還有一系列「一口生活」項目,與不同團體合作,做一些與社區有關的項目,如早前工作室附近的老舖角鐵店結業,Sarah以文字、圖畫及照片為老舖作紀錄,並將這項目稱作「GiftedHK」,為這城市留下故事。

愛舊事物 望設計夠親民

32歲的Sarah土生土長,兒時外祖父母在黃竹坑邨經營雜貨舖,媽媽每天帶她到雜貨舖幫忙,黃竹坑邨成為她成長的樂園,「在隔籬五金舖借東西拿去玩,玩完再還給老闆,好鍾意社區的人情味!」就因這份情意結,令她喜歡與社區有關的項目,「我常常捨不得舊事物,有時想,如當時有畫下婆婆的雜貨舖就好了!」Sarah是3姊妹中的大家姐,家中很多女性,但畢業後加入建築師樓工作,卻發現行內男多女少,「無女性上司做role model。」但情況漸見改善,她讀建築系時男女比例相若,相信將會有更多成功女建築師冒起。

社企cafe 幫助精神病患

她認為,男女平等即是要尊重彼此的長處,「很多男建築師都較擅長邏輯思考,女建築師則較細心。」所以,Sarah善於從用家角度出發,她最難忘項目之一,是為新生精神康復會設計的社企咖啡店「cafe330」項目,「設計完這家cafe後,有次OT完返家看電視,正好訪問cafe330的精神病康復者員工,他們說很喜歡在那裏工作,因環境舒適,餐廳所用物料讓他們感輕鬆,原來自己的努力,可以對使用者有幫助,對我來說是很大鼓勵。」

郵差英雌 易獲信任

「郵差叔叔」是自小就學習的稱謂,但原來全港2,000名郵差中,約有50名女性,尹凱穎(Wing)是其中之一。32歲的Wing於4年前加入香港郵政,原本是合約文員,2年前考上郵差,除因郵差是鐵飯碗,人工、假期福利好,還因她喜歡「四圍走」。

市民好奇 「首次見女郵差」

Wing每天早上8時就要回沙田中央郵局,將她負責派遞的沙田富豪花園郵件,按不同座數、樓層等分門別類,平均每日有1,600至2,000封信,要花3至4小時才整理好。之後她要動身派信,雖然可乘巴士,亦有手推車協助,但帶着重達16公斤的郵袋日曬雨淋,一點也不輕鬆。在一般日子,她要用3至4小時完成派信工作,但長假後、聖誕節或選舉等高峰期,原本4時下班,卻要加班至晚上8、9時。

親送重要消息 令人期待

不少人見到Wing這個女郵差,都感到新奇,試過有司機在車內探頭喊︰「我第一次見女郵差!」亦有小朋友叫她「郵差叔叔」。初為人母的Wing笑言,現時兒子11個月大,很期待告訴他媽媽是郵差,「他應該也覺新奇!」除了體力挑戰,女郵差也有優勢,Wing指女郵差往往較易得到市民信任,「之前試過有騙徒假冒郵差,之後很多人寄掛號信時,都不願出示身份證,但見我是女性,就願意相信。」

近年信件電子化,令信件減少,但Wing指很多牽動人心的消息仍繫在郵差手上,如每年DSE放榜,不少考生與家長都期待郵差到來,「他們看到我來就下樓等待,立刻拆信看成績。能將重要的信送到期待的人手上,覺得很開心。」

遠航女將 闖蕩世界

行船,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已是較少聽聞的職業,女人去行船,更是屈指可數。29歲的郭詠恩(Joanna)是本港少見的遠航女將,她的工作是海事機械維修,俗稱「二俥」的高級船員「大管輪」,在海事領域已走過9年。

船上的男女比例是多少?她笑言︰「就是『幾多比一』囉!一艘船通常有20至30人,只有我一個女生。」Joanna要隨船隻航行至世界各地,一去就是大半年,她負責船上機器和電器的維修保養,「很多人覺得你阻手阻腳,有甚麼事做不好,都賴你是女生。」她坦言,有時聽到男船員的批評,會躲起來哭,「這行幾抗拒女人,有些老船員仍不願讓女人上船,覺得會帶來大風浪、會沉船,也有些人覺得我碰過的機器都會壞。」

主責維修 備受歧視常見

船員每次遠航都會簽一份合約,完成後再找下一份,而只有合約期內才有收入。一般船員返港後,等2至3個月就可找到下一份工作,但女生卻不易找船隻僱用,Joanna試過最長等了10個月,惟有做侍應、銷售員來幫補。

她說,大部分船隻不能上網,她每次出海都帶1TB容量的電視劇上船,閒時「煲劇」;若要跟親友聯絡,則要經船長發電郵。她入行前原有男朋友,但聚少離多,「有時不開心,也不能立即找他開解,例如我在美國,要找船長send email,他在香港有時差,回覆我時可能已隔了2日,不開心已經遠離了。」5年來都這樣遙距戀愛,他們之間愈來愈陌生,最終變回普通朋友。

聚少離多 失男友得家人

但分離反而令家人間的關係較以前好,「可能少見面,少了摩擦,也會更珍惜在一起的時間,每次返港,都盡量多與家人飲茶、共聚。」行船另一好處,是可令她看盡美景,在冰島和挪威海面劃過浮冰,在加拿大見到棕熊,在巴西踏上充滿異國風情的島嶼,都令她難忘。但風光再美,漂泊的日子長了,也想「上岸」,她希望晉升到俗稱「大俥」的輪機長後,就轉到岸上任職的如驗船等工作。她亦透過不同活動,鼓勵更多女性入行,例如今日會與其他海事領域的女從業員,到海事博物館與中學生交流。

國際婦女節源於抗爭

歷史上女性的抗爭,推動了不少改革,國際婦女節亦是源於這些街頭抗爭。婦女節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末,隨着工業化,工人面對惡劣的工作環境及低廉工資,製衣業女工開始走上街頭,爭取改善工作條件。

較矚目的是1908年2月28日,1.5萬名美國製衣業女工走上紐約街頭抗議,促成翌年美國國內把當天定為婦女節。到19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會議上,來自17個國家的女性與會者倡議要設定一天為婦女節,翌年,多個歐洲國家選擇了3月19日作為婦女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國家的婦女都在3月8日前後走上街頭反戰。到1917年,俄羅斯婦女在3月8日走上街頭抗爭,4日後沙皇退位,臨時政府宣布讓女性有選舉權。聯合國自1975年起,在3月8日舉行慶祝國際婦女節活動。

記者︰畢嘉敏

設計︰Alex

相片︰冼偉倫攝、本報資料室、受訪者提供

欄名: Smart Feature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