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奮強
林奮強

公共理財不能再懶、再「賴」﹗

發佈時間: 2017/03/13

筆者相信,一個真正有質素文明社會(civil society)的必要條件,就是社會仍然有「擺事實,講道理」,以實證為依歸的客觀討論氛圍。可惜,今次特首選舉在「政治」的有色眼鏡下,傳媒為了攻擊/偏幫個別候選人,連一些明明是謊言的聲稱,都無人指出,對於理性論政毫無好處。

例如,特首候選人、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面對「守財奴」的批評,近日作出回應,指他「2007年上任財政司司長,當年政府支出為2,000億元,到現在已達5,000億元,10年間增加近倍半,每年均有雙位數字的增長。」曾先生作為前財爺,這些最基本、最簡單的政府開支數字,理應瞭如指掌,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2007/08年度的政府開支總額為2,348億元,而2017/18年度的預算數字則為4,914億元,累計增幅109%,曾先生聲稱的「倍半(150%)」等於誇大了40個百分點﹗至於實際的每年平均增長為7.7%,相信無論多寬容的數學老師,都不會接受7.7%是「雙位數增長」吧﹖

前財爺在任9年 仍搞錯開支數字﹖

再者,何以曾先生要用2007/08年度為起始,以2017/18年度預算作結計算﹖首先,雖然曾先生是於2007年7月上任,2007/08年度預算案並非由他準備,他的首份預算案應是2008/09年度;至於2017/18年度,他早於預算案公布前的兩個半月(2016年12月12日)便已經辭職。所以,若我們以曾先生在任的9年計算,2008/09年度的政府開支總額為3,151億元,2016/17年度的修訂預算則是4,667億元,累計增幅48%,每年平均增長只有4%。

還有,曾先生在政綱提出為「6成港人提供公營房屋」的目標(今天是45%),姚松炎議員曾撰文分析,需時250年﹗前財爺自2010年起亦同時領導「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統籌全港土地開發,理應對相關政策十分熟悉。而且,當傳媒和分析都指出有關目標如何荒謬,他仍堅持這是個可達的「長遠目標」。

筆者向來對事不對人。但48%和「150%」、4%和「雙位數增長」,兩者都和真實情況相差數以倍計﹗這是一個連出納員都不能亦不應犯的低級錯誤,對於一個管理達5,000億元預算的財務總監(CFO),更是不能接受的疏忽職守(negligence),如果是上市公司,這樣的錯誤引導定會有法律後果。

昨天教協的論壇中,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提出3個關於教育資源的問題,但前財爺在論壇中從未回應。若他真的希望洗脫「守財奴」之名,筆者認為他實在不能再避。曾先生聲稱在任期間,所有教育局要求的政策他都提供了資源配合,但事實剛好相反:

1.他在2015-16年度推行了「0-1-1」節流方案,連他多次強調是最重要政策範疇的教育都要削支。

2.近年政府面對教育界的要求,多以「有時限津貼」(time-limited cash grant)應付,拒絕作出恒常的承擔。

3.對曾先生多次指是教育中「重中之重」的幼兒教育資助金額,政府沒有根據合適的薪金指數(如公務員薪級)的升幅,而只按一般通脹調整。

一方面節約教育支出,又拒絕恒常承擔;一方面又說「所有政策都已配合」,到底如何說得通﹖

一個人的不議不決、不計數、不努力、不檢討、不認錯,令香港社會經濟發展,離正途愈走愈遠,製造了極大矛盾。事實上,我們這位前CFO在位9年,計及「派糖」以及種種今天他已練得爐火純青,用來降低帳面盈餘的會計手段(例如注資各個基金、明明是財政儲備的投資回報卻不入帳等),他一共低估了超過9,000億元的盈餘,等於過去9年政府開支總額的近30%﹗

過去的「黃金六年」(2010至2015年),香港經濟逆環球衰退的洪流,一枝獨秀:就業人數上升約11%、家庭入息中位數上升40%、綜援受助人下跌26%等前所未見的亮麗成績,全部都在各項收入中反映。如果曾先生在任時,能夠掌握香港經濟的結構性機遇,不要只賴歐債危機;明白企業賺到錢,當然希望多開舖、多聘員工,打工仔升職加薪,當然想置業、換樓,統領土地供應的前財爺便應大舉造地。但據悉,官場很多人都知道,即使是政府施政「重中之重」的土地開拓,局方增加人手的要求,前財爺只批出了百分之十幾的申請,嚴重滯礙建屋量,促使樓價上升,還引發多輪要自己出擊的「辣招」。

9,000億元,可以:建90萬間公屋,足以向輪候冊上28萬宗申請每個派3間,徹底解決劏房問題;或把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擴充近5倍,而我們只需要增加0.6倍已足以應付人口老化的醫療需要,讓長者和病患都有所依靠;又或者把香港的商場面積增加2倍以上,讓港人與內地遊客不用再爭,連中港矛盾都一併化解﹗換言之,是前財爺的錯誤估計,令香港錯失可以早早投放資源,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令老中青三代都開心、沒有矛盾而且仍有盈餘的機會。

計錯數非問題「應使不使」傷害最大

港大葉兆輝教授近日在電視節目談政府理財哲學時提到:「計錯數本身不是最大問題,但明明社會有此需要,而政府卻應使不使,對市民造成的傷害才是最大。」筆者十分贊成。講到底,預算就是為了讓機構有財政紀律,透過分析實際結果與預算數字的差異(variance analysis),找到誤差的原因,繼而改善。這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都會的自我修正(self-correcting)機制。制定了預算,卻沒有紀律、深入反省每年錯近30%連錯7年的原因、而每被人提問時卻只一笑置之。有這樣的錯而不改,又從不負責的做事態度,做預算來又有何用﹖

曾先生說過「教育是人不是錢,關鍵是為教師創造穩定教學環境」之類,筆者倒想代今天達總教師人數20%的合約教師問一句,沒有充夠資源,教師連下一學年是否教同一班學生都是未知之數,何來穩定﹖月薪32萬元卻自稱「中產」的前財爺,如此說話未免有「何不食肉糜」之意。

不認識中國 自然錯估港經濟

更尤甚者,觀乎最近曾先生在訪問中指自己「對全國的認識真是不太深」,筆者便明白他會連續多年嚴重錯估盈餘的原因。因為香港經濟盛世,講到底都是受惠於正經歷結構性經濟增長,帶動中產人數急增的中國經濟。近日剛成為香港首富的順豐創辦人王衛,便是中國經濟增長力量的最佳寫照。

這些事例都說明,中國經濟作為香港「靠山」的說法毫不誇張。曾先生自認對國家認識不深,難怪他會持續多年低估香港經濟實力和潛質。問題是,無論是僱用大量勞動力的旅遊、零售、酒店、飲食業,抑或受惠於CEPA的專業服務業,還是近年多談「互聯互通」的金融業,未來發展和商機,都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一個「不認識」香港長遠經濟發展最大市場的人,真的能當行政長官,為經濟百業謀機遇﹖

回顧前財爺在任9年香港的公共財政及經濟策略,都顯得他相當「clueless」(茫無頭緒)。不過,香港面對的社會和經濟挑戰和機遇極多、極巨,我們需要一位真正勤政愛民的領袖,而非只是醉心當鍵盤戰士,在虛擬網絡世界一味「儲like」,在現實世界則一味hea、一味休養生息、一味賴外圍環境,把事實簡單化、把錯誤合理化,為自己懶散找開脫藉口的人當下任特首。

撰文: 林奮強 HKGolden50 香港黃金五十 創辦人
欄名: 盛衰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