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意是否真民意?

發佈時間: 2017/03/31

來屆特首人選塵埃落定,事前有傳媒訪問過我,問特首候選人在社交網絡的人氣,是否反映真實的民意?我當時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社交網絡談政治,某程度上只反映了在社交網絡上最活躍、最敢言的一群人的聲音,如果說這就等同民意,是十分危險的。

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已經告訴我們,不應單純地以為網絡民意就是大多數人的聲音,尤其是在臉書的世界,圍爐取暖效應嚴重,臉書給你看到的「世界觀」,可能只是你身邊同聲同氣的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營造出來的。

世事當然沒這樣容易被我看透。在網絡口碑監察公司Social Power工作的朋友,給了我一些由去年12月開始累積的統計數據:薯片臉書頁最早開通,發帖214條;胡官最勤力,合共發帖301條;姍姍來遲的林鄭不見得有急起直追,埋單發帖共72條。至於留言數目,薯片和林鄭是18萬對12萬,胡官只有3萬多,相差甚遠,可見網絡對話主要集中在前二人身上。

而其中,最常留言的頭十位粉絲所佔總留言數量的百分比,在薯片臉書頁不足1%,胡官有9%,林鄭則有30%。經營一個政治人物的粉絲頁,目的之一是要廣開言路,聚集左中右多方面的不同意見,「鐵粉效應」可免則免,在這方面,薯片臉書頁經營不俗,而不斷在林鄭臉書頁留言的,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支持者居多。有鐵粉留言,但衝着攻擊林鄭而來的「嬲嬲臉」數目也相當澎湃,超過41萬;薯片叔叔及胡官收到的嬲嬲臉則各有6,000多。不少大品牌的臉書頁都會吸引到正反兩方,一般都是6/4或7/3的比例,這個比例似乎有點不尋常。

網絡口碑的數字不能夠單看表面,在將來我會建議各大政治人物,經營社交網絡之餘,更要做好網絡口碑監察,用心聆聽。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