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應變 助勞工增值

發佈時間: 2017/05/04

今年勞動節除了有勞工團體為打工仔爭取權益的例牌遊行外,新修訂的法定最低工資34.5元也在同日生效,但有個別工種的收入卻不升反跌。若勞工團體集中協助勞工提升競爭力,真心締造勞僱雙贏,僱員和僱主才可繼續共謀生計。

勞工團體每年為打工仔爭取權益,無可厚非,但就應要從勞僱雙贏的願景出發,像最低工資成功被調高1元、2元,就以為「小勝」一場而沾沾自喜,對僱主固然無益,對僱員同樣未必有利。最低工資兩年一檢,雖已加至34.5元,理應有7萬多名僱員受惠,但個別工種,例如清潔工人,或因業主不加管理費,令所屬公司減人手、工時等理由,工人總收入反而減少,甚至失業,可見勞工權益實際都與僱主利益息息相關,而且與人力市場的供需有着密切關係,捨此而空談勞工權益,無異緣木求魚。

今時很多人都知道,食肆洗碗工人難求,而另外有3個工種︰清潔工人、侍應和保安都甚缺人手。今天最新失業率已降至3.2%,近乎全民就業,但個別工作「工求人」,難聘請到人手,填補職位空缺也屬正常。例如洗碗工資就不必再需要勞工團體替他們爭取那1、2元的增薪,因他們根本可能已有70元,甚至朝80元時薪進發!那是簡單的市場供求定律。打工仔不要經常靠人為你爭取多1、2元的最低工資,反而應要做到僱主會因市場需要而多付你1、2倍的時薪!

今時勞工團體經常把勞動的神聖無限放大。社會固然要捍衞勞動尊嚴和勞工權益,但有時一些政治化的活動反而會破壞,甚至毀滅了勞動的尊嚴,這實在要視乎僱員個人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視乎僱員是否市場上欠缺的人才。

在僱員再培訓局及各大專業持續進修學院成立前,不少工會或勞工組織都有不少培訓課程,讓打工仔可掌握其他技能,從而身兼多種技能,甚至轉職、創業。多年前的無綫電維修,近年的按摩、美容,甚至一直都有的廚房、餐飲等,都是打工仔自我提升的好機會,但隨着各行業步向專業化,須經資歷或技能上考核的認可,這類培訓才真正變成了興趣班。

港人靈活、善變通,而本地勞工更要因應市場,靈活走位、補位。曾幾何時,不也有大學生放下身段,到地盤做紮鐵工人以儲錢?大學生可紮鐵,為何不可洗碗?今天既然有人肯以1.6萬聘用洗碗工人,較有大志的洗碗工日後可否自設工場,每月每間食肆收1.5萬元,做外判商承接多間食肆的洗碗工作?王衞的速遞王國不也是以這種思維建立起來嗎?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