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人與水的再連繫

發佈時間: 2017/05/05

智慧城市,人與水的再連繫

歷史上城市的出現,不少都與河流和水有關。沒有水,人就無法生存,河流和海港是城市生存的重要命脈。香港這個名字,也道出海港對我們的重要。

在近代城市發展中,為了方便車輛行駛,我們建造更多的路,沿海的路逐漸把人和水分隔。以往渡海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現已被海底隧道取代,碼頭因此面臨被拆的命運。

同樣情形亦出現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其新港運河Nyhavn曾是重要的城市通道,但日益嚴重的污染及沿岸私有化,再次把人和水分隔。因此哥本哈根決定重新開拓臨水的公共空間。其城市發展策略是「以人和自然為先」,決心把這城市中心海港,由往日工業和交通用途,轉化成文化及社會交流的中心。

人工浮島海港浴場

自2000年起,丹麥政府開始興建臨水游泳場Harbour Bath,包括Islands Brygge、Fisketovet、Svanemolle Bay及Sluseholmen等。Islands Brygge是由丹麥建築師Bjarke Ingels和JDS Architects共同設計。這個人工浮島海港浴場是完全免費給市民享用。這裏不單是作游泳跳水之用,還是曬太陽、野餐、小朋友嬉水的公共空間。

其對岸的Kalvebod Waves泳場亦另有特色,它的設計是以不同斜度的Boardwalk如波浪般組織成不同的連水空間。另一邊岸原來是只有辦公大樓的商業區,毫無樂趣可言。現在這裏可給公眾進行獨木舟等水上活動,亦可成為商業或藝術機構的戶外展覽場地,在不同節日為市民舉行不同的活動。

近年丹麥再發展了水上教室,水上漂浮屋,把在水上的可能性再向前推進一步。解決問題,我們真的需要有能跳出框框的創意。

在現今的網絡時代,我們不能只活在虛擬的世界中,更需要與人和自然有真實的聯繫。希望香港2030+的城市發展藍圖不再只是以物質經濟發展為前提,而是能以創新思維設計以人和自然為先的高密度宜居城市。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