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到嚟

發佈時間: 2017/05/10

考到嚟

BCA開考,支持與反對聲音均有,筆者講三件事,一個自己的,兩個他人的。

第一個是自己的故事。

我真好彩,阿媽唔識字,所以不會成為虎媽,阿爸識字,所以成為虎爸,每個暑假尾都打到我飛起,因為我無做暑期作業,平時因他做工程,早出晚歸,有時又要住宿舍(建石壁水塘、機場等),在家對他日子不多,所以虎爸極也成貓爸,我就是在這個父母管不到的「自由」天地下生活,童年真正樂趣多,包括,一年級已一個人由旺角家去鑽石山山澗捉魚仔,亦會一個人入梅窩,去北角探親戚。今時父母,可會讓個六、七歲小孩,自尋童真。

如你以為我只會玩,又錯了。

一年班的體育老師搞個全級拍皮球比賽,我為參與比賽,每天定定地練拍一、兩小時,練足兩個月,結果是迭連兩次攞第一,今時回想自己真死蠢,為了一枝旗仔,就自己劃地為牢,企定定地拍。

自找壓力有益喎

二年級,學校搞講故事比賽,我又自找麻煩,報名參加,在家勤加練習,仲配埋表情,結果是攞到第一。之後麻煩便來了,有時老師告假,代課不教叫自修,同學就會要求我講故事,為「徇眾」要求,便平時多看故事書,唸埋,以備不時之需。嘩!閱讀,閱讀為他人,壓力都有些,應了論語講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我自小一已幫手賣街邊,下午放學要看粥檔,功課都是在膝頭哥上做。好彩爸媽從不講︰「衰仔,你唔讀好書,第日無前途。」但自己總知要做好,小六時就同阿媽講,不能幫你賣粥,要去為小學會考去補習,結果是一補補兩間,下午補中英數,傍晚去青年會專補英文。早上七時出門,晚上七時回家,做埋功課約十一時,有無壓力?有都都知,因為要補兩間,是自己找的,無人逼。

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自把自為及自找麻煩、自給壓力,拍皮球、看故事書、去補習都是自找的。這些壓力可能就為我今日講「股」仔,提供了個好訓練,亦可能是我自把自為多,撞板多了,故一句經常的口頭禪是︰使死呀!而不會一不開心就話要去死,捉魚仔,實捉到呀!捉唔到,咪第日再去捉囉。我結論是︰自找壓力,有益喎。

第二個是他人故事。

有個爸爸樂先生來函,如下。

石先生你好︰

小三BCA終於開考了,香港社會有很多聲音,「TSA(即BCA的前身)增加學生考試壓力,要廢止,要罷考」等等。我對TSA的廢存,並無既定立場,因沒有深入認識,但贊同愉快求學,愉快童年,無比重要。香港的學童,確實面對巨大求學壓力,我想將所見所歷,借貴報一角,寫出來幫一幫學生。

我有兩子,他們都年年「品學兼優」。他們不是天才,要努力讀書,用心溫習。幼子更曾屢被專家評估為「學習遲緩,自閉傾向」的,但得助於專家,經幾年的努力,克服障礙,升小一時追上同學,以後年年「品學兼優」,擔任班長,風紀,升中時獨佔鰲頭,全校第一!而且我兩子,都是當屆全校之中,唯一在六年之內,從未補習的,他們拒絕補習,信心十足。

他倆愉快求學,都親口對我說幾次,TSA很容易,不用溫習。如果連曾經是「學習遲緩,自閉傾向」的孩子,都可以愉快學習,那在同一學制,同樣試卷,其他千千萬萬的小學生,也都可以愉快求學。自信很有資格寫一寫,有兩方面,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教育制度。

我夫妻注重家庭教育,但不算催谷,因為相信愉快學習,正向人生,溫暖家庭,凌駕考試分數。在兩子未讀幼稚園之前,我夫妻少理會讀書寫字,僅教很基本的,例如數字1、2、3,字母A、B、C,再也不教更深的了。我夫妻最重視的,是教他兩守禮,自理,自律,家訓是︰「不怕困難,勇敢面對,必定克服。」為使孩子明白;曾刻意製造各種挑戰,要他們克服。「人貴自立」,要自立,當然自我照顧,自小教,兩歲多,已教會他們用匙吃飯,自己用廁,潔淨,洗手,抹手。我家中有外傭,但禁止她幫忙,全部要孩子自己做。

上幼兒班不久,長子回家說,獲得老師稱讚,我夫妻細問,原來二十多個兩歲多的幼童,只得我長子完全不用老師幫忙,可以自行上廁,完事後,洗手,乾手,以及自己吃茶點,清潔,他後來更獲「品學兼優」。小孩子得到父母教育,因而得到老師讚賞,便會開開心心的上學,尊師聽教,好好學習。請千萬不要在幼稚園推行考試,分高低,論雄強,這是不對的,對教育幼童有不良影響,幼稚園首要提供愉快的時光,不比優劣,只應學習友愛、和平、合作、禮貌、尊師、自理、自律和上進。有了正面的求學態度,便容易應付小學的功課。

兩子稍長,我家要求高了,家訓是︰「長大後,要自立,自立是每個人的本份,不靠父母,不依賴政府,更不能依賴他人。」這些說話,未升小學,已經耳提面命,說過無數次,也製做機會,令他們領會,奮勇上進。

升小學,兩子繼續愉快求學,功課遇疑難,我夫妻倆永遠抽時間,親自教。補習中心怎可能比家長更關懷自子的孩子呢?愉快的家庭,父母的支持,永遠是好學生的基本條件,兩子感到愛護,相信父母教得好,比補習更好,自然專心上課,努力溫習,不用補習。「品學兼優」,變成他們心中的目標,是他們的,不是我夫妻設定的。他們不是天才,要讀書,做功課,溫習,但他們從不以此為苦,不感壓力,因為做好學生是他們的目標。存乎此心,讀書,測驗,考試,全都容易!

以上就是我家家庭教育的中心,自小教,親自教,教孩子勇敢,努力上進,不怕困難,克服挑戰!

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曼教授研究所得,說得很清楚,孩子五歲前的教育最重要,教甚麼?教他們專注集中(attentiveness)、克制自律(impulse control)、恒心毅力(persistence)、合作互補(teamwork)。上列四項,都不是書本知識,更不是操練,是品格、德育栽培;五歲前,當然是家庭教育為主,家長主力承擔。

在香港,小學生的確面對很大的壓力,社會必須好好處理。有很多聲音說,考試壓力太大,要改考試制度,但我看這無濟於事,因為壓力的最終根源,不是考試,是「環球競爭,知識型經濟急促興起」。說來長篇,要萬字長文,才能解釋清楚,留待將來吧。基於上述兩根源,香港的小學課本很深,功課很多,很繁重,小四已要做研究,找資料,寫報告。還有背誦,串字,默書,測驗,考試,和升中的呈分試。更有無數的比賽,自小一至小六,範疇廣闊,校內、校外,不停舉行。

上述的很多,豈只是考試,而且每一項都對學童有要求,是壓力還是動力?視乎怎應對,但若單改考試制度,哪有作為?助孩子愉快求學,既要改教育課程和制度,還要推廣文化,康體,且要說服家長,和中、小學配合,是超大工程,是十年八載的事。我想了很久,想到很多,現在只提一點,甚少人提及,就是小學的比賽太多了,對學童的無形影響和壓力,比考試更大,更對整個社會無益。

以我所見,比賽範疇極廣,我兩子參加過的,中文、英文、作詩、寫文、標語、講故事、朗誦、辯論、數學、解難、常識問答、填色、繪畫、設計、模型製作、校內和校外,甚至跨境,數之不盡。還有他倆未賽過的,我不肯定的,可能有舞蹈、歌唱、才藝、運動、體育,以及其他種種,實在非常多。

兩子在六年內,分別參加過很多比賽,不易數清,也許近百。功課、測驗、考試對他們是易事。不停的各式比賽,範圍千變,才令他們感到壓力,我夫妻盡力支援,多加鼓勵,善導勸勉,力保他們一一正面對待。又為他們安排了許多遊玩、康體活動,開開心心的,不論勝負,只求舒暢,他們才有一個愉快的童年、溫暖的家庭。

在各項比賽中,勝出的學生取得獎項,很高興,是鼓舞,但未能勝出的必失望,更有大量未曾參賽的,未獲校方提名的,他們心情又如何?長期見到別的同學出賽,獲獎,獲讚,他們卻沒機會,心中怎想?他們是小孩子,若能得到家長、老師撫慰善導,還可度過;若遇上虎爸、虎媽,那便是不幸;一旦自視天資欠佳,失掉信心,而自我輕視,學童便失去上進動力,長年累月,補救艱難。我知道外國的幼兒和小学教育,首重不損害學生的学習信心!

自小不停比賽,不但對學生壓力大,更會對社會影響深遠。因為學生不停比賽,是在論高低,比雄强,強者勝,弱者負。為甚麼要在小學,讓比賽文化不停滋長?而不是強調互助、睦鄰、友愛、和平?為什麽不多推動義工服務?這些都與赫曼教授強調的一致。小孩是白紙一張,多服務學校,多做義工,耳濡目染,日積月累,長大後會關心別人,服務社會,顧存大局。若長期重比賽,論高低,分勝負,長大後自然缺乏互讓互諒的精神,對吧?

若真的要用比賽來鼓舞學童,應盡量減少個人賽,多推隊際賽,團體賽。我所見到的年輕一輩,比不上老一輩的互助合作,顧存大局。任何人的性格、觀念、自我評估,都與成長經歷有關,尤其年幼時,小學不停比賽,卻少互諒互補,必影響整整那一輩學生!教育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有以教我。

在小學,我所見到的服務,主要是賣旗,這不足夠,所以帶兩子去做義工,可惜他們已經太忙,時間有限,讀書、溫習、考試,和不停的比賽,到了後來,他倆都異口同聲的問︰「太多比賽,可以不參賽嗎?」

香港學童真的面對巨大壓力,要好好處理。學生屢有自殺,震驚社會,沒有人不心痛,我今次寫點經驗,略盡綿力。我原寫了八萬多字,但思前想後,還是留稿不發。

學生求學,本應努力,這是本份。在幼稚園,要學社會規範,課堂秩序,尊師友愛,互助自律。小學開始課本知識,而考評總免不了。家長,學校,老師和當局,有共同的責任,去創造一個愉快的,求上進的學習環境。學生盡本份,不怕困難,有一個正面的求學態度,愉快學習是可以做到。連我幼子,曾經是「學習遲緩,自閉傾向」的,都可以年年「品學兼優」,當班長,任風紀,其他的學生也能夠。

請不要說沒辦法,難改變,不懂教,欠時間。人在社會,各有其份,永遠要承擔。想當年,我家遇上大難關,兩個孩子,一個資優,一個自閉,困難嗎?壓力該怎算?叫我怎辦?還不是好好學習,求教專家,奮勇迎艱,力克關山!

教訓︰父母的正確教導,很重要,但又有幾多父母能做到?結果?父母苦,仔女更苦!

我幫你安心啦

第三個故事。

壓力,人人有,就算是禪宗二祖慧可,也有;他曾問其師尊,我心不安,點搞,他師尊謂︰好呀!你攞個心出來,我幫你安心啦!

攞個心出來,人就死啦!點攞呀!好在慧可即時想通;心,是在人內,心不安,亦是在人內,只能自己搞掂佢。所以慧可就成為二祖禪師了;壓力亦一樣,你以為今日可以為子女擋去壓力,就是父母偉大功績,唉!你害死仔女囉;你死之後,誰去為你子女去除壓力呀!因此,子女成長期間有壓力,好事,父母要協助子女應付壓力,而不是為他除去壓力;你今日不考TSA、BCA,他日你叫不叫他考耶魯、哈佛?那時有壓力,應付不了,怎辦?應付壓力方法之一是早面對壓力,自己化解壓力,而不是阿媽阿爸幫仔女解壓力。

撰文: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電台財經節目主持人
欄名: 政•經•頑石不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