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專才解醫護荒

發佈時間: 2017/06/16

政府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策略檢討》報告,推算出未來10多年,約有10個醫護專業都出現人才短缺。

其實,本地醫護專才短缺不僅是大部分市民都認識到的現象,更是切身體會到的事實,社會要實事求是,個別界別更要放下利益的考慮,大家才可有效應對這個難題。

《檢討》報告是按2015年醫療服務模式和水平,以及人口老化等因素推算,發現至2020年及2030年,有10個醫療專業的人手將會短缺。報告這個「發現」既不新鮮,也不令人意外,但推算出來的結果和數字則因為影響到各專業人士的工作量、公眾觀感,甚至飯碗,故引來強烈反彈,例如被列為「人手充足」的精神科護士、藥劑師、脊醫及「輕微短缺」的醫務化驗師、放射技師等,都有聲音指推算結果與現實不符。至於在報告中被評為人手「短缺」的醫生、護士等,各醫護專業人士也批評政府低估了人手短缺的情況及其影響。雖然報告同時提出了多項建議,但也被人質疑其可行性及效用,有人甚至懷疑這份報告有其政治目的。

要解決本地醫護人手不足已是社會共識,港人實已早知這個「趨勢」,我們反而更關注現在至2020年醫護人手短缺的情況。培訓需時,而老年病人的醫療服務需求亦有不同,如報告做得夠細緻,應可推算到醫療需求何在,從而更有效地分流慢性病患長者到衞生署轄下的社區診所,或私家診所。

本欄早在3月也曾經分析過,雖然政府從2009年起,已3度增加本地大學醫科學額,並將因應醫生供求情況,考慮進一步增加,但今時醫生人手缺乏,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龐大醫療需求,實非教學供應可應付。

較長遠方法自然是要引進海外醫護專才,只要穩守執業資格的門檻和水平,引入海外專才,就像引進外籍家庭傭工般理所當然,有何不可?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