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弱勢 自力更生

發佈時間: 2016/07/29

李嘉誠基金會將向明年參加中學文憑試(DSE)的兩區學生,每人派發5,000元,這善舉應獲社會認同及讚賞,若可做得再細緻一點,發揮示範作用,就更完美。

基金會首次以鼓勵學生「善用自主」,善用金錢為目標,協助兩區高中生,紓緩從環境對學習及生活構成的壓力,在DSE這個人生關口,給予支持。

若從捐獻的角度去看,只要善舉有人實際受惠,其動機如何並不太重要。基金會以這種「無條件直接支援」的模式,派發共1,850萬元予學生,據說是聽取社會服務機構意見及根據過往公益經驗而決定的,現金資助確也直截了當,但計劃如能更細緻地落實,相信意義與效果會更圓滿。

私人或商業機構對學生的支援其實不少。九龍倉集團早於2011年已推出「學校起動」計劃,共捐出1.5億元,讓學生參與不同的技能培訓、短期實習、遊學等計劃。有些成功申請計劃資助的學校,過去數年,每年都獲150萬元以舉辦一系列切合學生需要的證書課程、交流活動及比賽等。這類從捐獻而來的資助計劃,雖不及無條件派發現金來得具體、直接和震撼,但對改變學生一生的機會,卻比派錢更多更大。

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那農夫期望不勞而獲,就能輕易得到株下之兔,是錯以為一次偶然,就是日後的必然。「今天獲富豪派錢,日後都會有」這個信息會否同樣會錯誤傳予下一代?縱使這是社會樂見的情況,但大家都有責任要提醒他們,社會鼓勵奮發自強、自力更生。今時有富豪直接向年輕學子派錢扶持,社會就有責任提醒下一代。

雖然計劃以「善用自主」原則,學校確不宜指示學生花錢的途徑,但這次是價值觀及理財教育的大好機會,負責任的前綫教育工作者實在應該好好把握。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做善事不需要有任何理由,也不必盲目追求公平,而社會上的善舉和受惠者都應愈多愈好。「善用錢」雖以簡單直接為原則,但就宜做得更加細緻,現似乎只有兩區日校DSE學生合資格,那麼,住在該兩區卻讀區外學校的DSE學生又如何?另會否鼓勵不太需要的學生,把這筆意外之財,轉贈予有需要的學弟學妹,甚至其他弱勢社群?又會否鼓勵學校多加指導,教學生善用這筆錢?這些都是慈善機構應再仔細探討的。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