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全球僅餘9.7萬隻 長頸鹿列易危

發佈時間: 2016/12/09

雖然本港沒有長頸鹿,但大部分人對牠都不陌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發現,長頸鹿數目在過去30年間銳減4成,現僅餘不足10萬隻,已列為「易危」物種。專家指,長頸鹿面對的威脅不為人關注,形容牠們正經歷「無聲滅絕」。

長頸鹿是陸地上最高的哺乳類動物,形象深入人心,但牠們正面臨滅頂之災。日前IUCN在統計物種數目及趨勢的「紅色名錄」中,原本仍是「無危」(Least-concern)級別的長頸鹿,跳過「近危」(Near Threatened)級別,被提升到「易危」(Vulnerable)物種,與大熊貓、大白鯊、眼鏡熊、獵豹和美洲鱷同級。

戰爭地區易成獵物

IUCN指長頸鹿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及東部,惟數目在1985年約有15萬至16萬隻,到去年只剩約9.7萬隻,減幅達4成。

採礦業及農業範圍擴大、地區武裝衝突等因素,都會令長頸鹿的棲息地遭破壞,加上非法捕獵問題,令牠們數目大減。IUCN長頸鹿關注小組主席Julian Fennessy更形容,長頸鹿正經歷「無聲滅絕」(silent extinction),「很多人都關注大象和犀牛的情況,卻沒留意長頸鹿也面臨威脅。」

Julian Fennessy又說,長頸鹿在戰爭環境中易成為人類的獵物,因牠們性格好奇,易被誘捕,且體型龐大可供多人食用。

倫敦動物學會成員Chris Ransom指,要保育長頸鹿,可參考南非的例子,當地設有不少保育區,野生動物可到處走動。他相信這種措施同樣有利長頸鹿生長和繁殖。

環境破壞 科技難救

本港動物組織「動物地球」幹事張婉雯指,即使人類的技術可幫長頸鹿繁殖,但若天然生長環境遭破壞,科技也難拯救牠們。

「紅色名錄」最近一次更新,還收錄了700多種新發現的雀鳥,但當中11%雖然剛被發現,就已在滅絕邊緣掙扎,例如一種在哥倫比亞發現的蒙鳩,就因當地大壩工程破壞其半數棲息地,令牠們面臨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