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nstagram說故事

發佈時間: 2016/12/09

今年的暑假開始,Instagram(下稱IG)開始更新頻頻,動作多多,某些功能變得愈來愈像Snapchat,部分功能以至廣告產品也有點像他的「養父」Facebook,惹來部分網友不滿,認為它大有「抄襲貓」之嫌;但同時也有部分Snapchat已上會但未上癮的用戶,開始重投IG懷抱。尤其是在香港這個Snapchat未成氣候的市場,此趨勢甚為明顯。

事實上,Facebook除了在廣告產品方面日新月異,吸金能力愈來愈強之外,站在用戶體驗的創新上,已開始出現產品生命周期的低潮,疲態漸露,亦開始進一步被年輕人嫌棄。此消彼長,Snapchat在年輕一輩的社交網絡市場中,佔盡優勢,氣勢如虹,於是Facebook唯一可以找到突破的缺口,責任落在IG之上。

早在今年八月,IG已新增了Stories功能,在介面置頂的當眼地方,提醒你可分享限時動態更新(內容上載後只保留一天),你可透過啟動手機鏡頭後的垂直畫面拍攝,然後添加文字或手繪加料圖案,彷彿是向Snapchat致敬。但值得留意的是,Snapchat程式啟動時手機鏡頭會同時打開,鼓勵你馬上發表內容。IG卻仍然是以社群所分享的內容為重點,啟動後可以選擇瀏覽,發表內容反而成了次要。

今個11月,IG又有連續的新動作,一口氣更新了好幾項功能:一、Boomerang是一個去年推出的獨立App,能夠製作一至兩秒重複動作,類似GIF的超短片,原本打對台的目標應該是Twitter旗下的Vine,現在卻收納在IG的功能內;二、Mentions讓你可以直接公開@你IG上的網友,向他或她分享短故事;三、「See More」讓認證帳號在分享故事的同時,可植入連接到網站的超連結;四、Live讓你可以像Facebook一樣,進行視頻直播;五、Direct讓你可以像Snapchat一樣,用看後即消失的圖片或短片私訊你的網友。

如果你要我在2016年前為社交網絡趨勢結案陳詞,其中一項肯定就是:平台間的差異性將會愈來愈少,而財雄勢大的Facebook將會推出更多產品服務或更新。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