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車胎造花盆 種出街坊情

發佈時間: 2016/12/09

舊車胎造花盆 種出街坊情

土瓜灣車房處處,廢棄車胎堆積如山。有80後決意用3年時間,成立實驗基地探索車胎的不同可能性。由玩票式造成的電批車、咖啡美食車,到實用的花盆拖鞋等小物,「升級」的不僅是廢車胎,更是重新復甦的社區情誼。

80後的Paddy一年半前成立「軸物行者」(Wheel Thing Makers),與Garfield和Gary等5名成員齊齊在區內「做實驗」,探索重用車胎的方法。他自言業餘,卻選用較難改造的車胎為原材料,契機在於統一:「車胎形狀及體積有劃一標準,且易清潔,便於收藏,不像其他建築廢料難整理。」

玩味到實用 探索改造可能

Paddy坦言,成立初期主力示範「車胎的不同用途」,不乏電批車(即以電鑽驅動的小型四驅車)、美食車等玩味之作誕生,其後製作漸邁向實用:「多了與社福機構及學校合作,如在視藝班教學生想像、探索垃圾的各種可能性,亦研究怎與商業回收商合作,及將升級再造的車胎商品化。」

車胎花盆便是第一步。「當時整了送給區內小店,又周圍掛,希望綠化社區,結果有Cafe老闆反映常有地盤工人行過會望下,甚至有巿民問價。」Garfield憶述當初以易攜為原則設計,幾經Gary改良才選用電單車胎製作,貪其僅有兩環金屬圈易切開。

送贈小店 周圍掛綠化社區

Paddy笑言:「初時送給街坊,有人耍手擰頭,但事後日日淋水;甚至有植物枯萎後再栽種。有店主見其他舖頭有車胎花盆,都主動問『你哋都有?』打開話題。」不過改良技術是先決難關,Paddy指:「商品化涉量產,人手和場地都要再計過,生產成本也是關鍵。」主力製作的Gary仍樂天,秉承「邊做邊試」精神排除萬難。

攝影:冼偉倫

記者:脫芷晴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