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 提高競爭力

發佈時間: 2016/09/30

創新發展 提高競爭力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最新《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38個經濟體中,香港雖連續第5年獲列入全球10大最具競爭力之一,但卻比去年排名跌兩位至第9,比穩居第2的新加坡,明顯又大為遜色,港、星在今次競爭力的評量中,優勝劣敗的因素何在,值得探討。

在《報告》12項衡量競爭力的支柱指標中,雖然香港在基建、勞動市場、商品市場及科技普及程度等都名列前茅,但市場規模(排第33)及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則強差人意,尤其在創新(排第27)指標上,與排第9的新加坡比較,真是相形見拙。

新加坡多年來,在創新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也交足功課,她發展創新科技與研發及其相關產業已逾半個世紀。早於1961年,來自美國的一位荷蘭經濟學者,就已為新加坡的工業化獻計;及至1967年,新加坡的科學局成立,更集中朝工程、物理及社會科學、天然資源等方向研發,最重要的是應用。對,那已是50年前的事了。

其後,科技局撥款鼓勵大學進行研究,又為中小企提供經濟、商管、工程系統及工業研發(R&D)等服務。上世紀80年代又有「裕廊」的10年計劃,成立新加坡科學園,集中研發與創新;1988年已開始發展生物技術,2000年,生物醫療研究又提升到「局」(Council)級層面統籌發展。10年前,新加坡設國家研究基金組織(NRF),專責創新發展及其相關策略的實行,它直屬總理辦公室,可見星洲政府對創新的重視,反觀香港不久前竟還在爭議設立創新及科技局。

幾十年來,新加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需企業配合,願意跟政府的方向走,「創新」才有所成。今時香港要在政策上給予誘因,才可進一步扶持「創新」及其相關產業發展。不少人都知道港府在科研投放不足GDP的1%,固然比新加坡少,甚至比深圳(4%GDP)及北京(6%GDP)都少,而且人才也不足。如把科研或人才培訓成本變成相關機構或企業的優惠,將有助推動本地創新的風氣。

創新人才未必能夠全由本地培養,有時也要透過政策層面去吸引機構、企業在港營運,從而吸引人才留港發展,讓「創新」的進一步紮根與發展,正如WEF報告也指出,香港要從金融都會轉型為創意之都,會是個挑戰,但若仍一味只顧金融、地產而不重視創新,不積極發展創科產業,那麼香港就再難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競爭。

(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