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追求知識 助子女成才

發佈時間: 2016/09/29

學追求知識 助子女成才

今年開學不足1個月,下學年的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又已展開。每年都有家長為求心儀學校一個學位而各出奇謀;部分家長更以為,讓子女讀各式各樣的補習及興趣班,甚至斥巨資在名校區置業便已是盡了父母責任,其實培育子女最大責任不在學校,更不在興趣班、補習社,而在家庭。

為了讓子女成功入讀心儀小學,在面試中盡力展現出子女各種才能,已不是甚麼新鮮事,近年家長又熱衷於要年幼子女報考劍橋英語測試(Cambridge English Young Learners English Tests),那是兒童版的「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IELTS),這公開試的內容對兒童來說,並不容易。入學前,家長要子女讀劍橋英語,無非想成功考入心儀學校;入學後又繼續讀、繼續考第二、三級,都是想追上學校英語水平。這類英語課程再加上各類體、藝興趣班和面試班,課餘時間排滿,教小一入學前的幼童,如何沒有壓力?又怎會不因家長的苛求而感到焦慮?

為報讀心儀學校,有家長不惜虛報住址,也有斥資數千萬元在名校區置業。這種花幾千萬類似「買屋入校網」的「投資」,若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不能同步「投」放「資」源,恐怕這些「投資」與「回報」便難成比例。父母望子成才心切,但要時刻警醒:學校對子女有多重要,而父母與家庭的關懷和栽培,對子女又有多重要?

現在可花幾千萬元為子女鋪路的家庭並不多,而相信那些家庭也會另有兩、三個「幾千萬元」的資產,子女應不愁日後生活,但望子女成才的父母亦應知道,只有財務優勢,並不足以成就人生,聰明才智以外,子女還要有上進心,努力不懈,那才是人生打拼的先決條件。在豪宅區置業,從而進入心儀學校,固然可以是踏腳石,但絕不是家庭教育良好示範,更非培育下一代的榜樣。

現代孟母未必要三遷,大家到先進國家旅遊,不難感受到其閱讀風氣都比香港濃厚,外國學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也多閱讀,反觀港生卻多在公車上打機、睡覺!培養子女閱讀習慣不單能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而在於啟發他們對知識的追求,日後子女發展如何、社會以至世界需要甚麼知識或怎樣的人才,我們都不可預知,看近20年互聯網及其衍生產業的發展就足以證明,知識不必局限於學校,而是取決於求知的熱切和批判力、分析力及思考力,也不在豪宅。(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