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環保‧理想國‧淨土

發佈時間: 2016/01/08

環保‧理想國‧淨土

早前「巴黎氣候峰會」成為熱門新聞,其實愈來愈多人關注氣候變化,今年香港的冬天特別溫暖,人們對北方沙塵暴的消息已經習以為常。我也有留意關於天氣變化、環保和保育的報道,覺得環境局局長和副局長都是環保有心人,對香港的減排、環境保育政策都是積極的,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心,要得到港人在實際行為上的支援,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們的空氣質素和生活環境。

如果一個國家或城市很乾淨,即使街上的垃圾桶不多,市民亦不會亂拋垃圾,甚至水道、管道的水都很清潔,可能是當地文化長期孕育出來的潛意識,居民對環境的保護自然而生,根本不用甚麼政策去提醒,或「教育」人們要保持城市清潔。在我去過的地方中,京都便具有這個特性,可能與當地是花道和茶道的發祥地有關。花道和茶道都與禪有關,與融入、觀察或表達大自然息息相關,當地人從小就較為懂得大自然的美。

另一類清潔城市則與法治有關,當地政府用較重的法規來警惕居民,居民因不想犯法而培養出不亂拋垃圾和排污的守法行為。在這個時代,大部分人和山水大地關係疏離,所有人能奉公守法已是不錯的果了。在污染嚴重、衞生條件不好的城市裏,公民意識可能比較薄弱,或者是住在石屎森林太久了,已忘記了大地是跟人類血脈相連;也可能物質主義是當地的主流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大家在有意無意間容忍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有國際協議只能說是有個好開始,各地政府、財團和人民能否控制對物慾的過度追求,不要只管拼命發展,讓大地休養生息,最終都是人心問題,「知足」和「因果」都是佛學的大命題。人類本來是很嚮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最為人熟悉的阿彌陀佛,佛教徒最嚮往他的極樂淨土,《佛說阿彌陀經》描述是一片清淨,有樹木、水池、飛鳥的大地,眾鳥都能說法的理想世界。道家莊子的《齊物論》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

說近一點,香港的郊野公園還是我們唾手可得,能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好地方,消閒時讀一下王維、Emily Dickson、Robert Frost的田園詩,可能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生銀行執行董事,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