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到蘇格蘭作交流 中學生感受文化差異

發佈時間: 2016/01/11

海外交流團費動輒逾萬元,基層學生未必負擔得來。由商人方志基贊助的蘇格蘭文化交流學習計劃,早前資助了八位本地學生到海外見識,其中一個條件是要同學自行構思義務工作計劃,並參與40小時以上義工服務。

文化交流學習計劃最初只安排蘇格蘭學生來港探訪,至2013年拓展至兩地互相交流,蘇格蘭學生要在當地工作賺取部分旅費,而香港學生以當義工替代。

簡單英文應對

今年就讀仁濟醫院第二中學中五的周夢莉和廖汝彤是同班同學,二人去年合作教新移民中英文和通識而獲選,她們同謂蘇格蘭之旅是意外禮物。在當地她們每天有不同活動,包括參與青年高峰論壇,在會上遇上了前港督衛奕信,去大學的孔子學院參觀,並在馬禮遜學校上了一天課。汝彤謂出發前曾找英文老師惡補英文,並天天查字典看報紙,又買了四本會話書帶上機。「本來以為用英文溝通好難,但因寄住家人最多問及生活上的問題,用簡單英文便可應付。最開心是我的Buddy同樣喜歡韓星,她喜歡少女時代,我喜歡BigBang,大家有很多話題。而為了延續這份說英語的感覺,我回來後加入了校園電台,做英語宣傳大使。」

用趣味教中文

頗有語言天份的夢莉發現,溝通最重要肯嘗試。「我最欣賞蘇格蘭的家庭關係,每晚吃飯他們都關上手機和電視,甚麼都會聊,氣氛很溫暖。我們住的小鎮好古老,鎮內有古堡,很有文化氣息。」在馬禮遜學校上學時,她感覺到學生雖然有自由,但卻很自律。「有一堂空堂他們做Past Paper,用手機查資料,十分自律,這令我有很大反思。也有人說外國上堂較輕鬆,其實外國老師中也有鬆有緊,各人有不同風格。」

同學仔也在校園內主持過一節中文課,與蘇格蘭學生合作用話劇表達共同價值觀。「我們先解構自己名字來源,解釋中國人改名會用族譜及五行……再合作把莎士比亞的價值觀如愛、恨、嫉妒,以話劇演繹。當我們解釋中文『愛』字有一個心在中間,當地同學都很有共鳴,令我們感到中西方有很多共通價值。」

外國生慶幸功課少

去年接待過兩位同學的蘇格蘭學生Freya和Rachel,早前也到港交流11天,她們曾到訪汝彤天水圍的家吃晚飯,感到香港人很熱情好客。她們也參觀了汝彤的學校,二人同謂與蘇格蘭學校比較,蘇格蘭的學習壓力較小,例如她們每天的功課量不多,可以玩很多運動及有充裕的家庭生活。「我們會玩曲棍球、欖球、網球和板球,因有學校賽事,故周末常要去不同中學比賽。而上課時兩地的風氣很不同,這裏多是同學聽老師講課,我們則會針對主題進行大量討論。因為功課不多,我們比香港學生有較多時間與家人一起聊天,或在家做自己愛做的事。」

撰文:胡麗珊

攝影:陳智良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