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互聯網經濟下的順風車

發佈時間: 2016/01/15

互聯網經濟下的順風車

姊妹們,我今年第一個工作日,遇到一件頗幸運,而且是從沒想過的事,那就是可以免費坐的士!老實說,在我的認知中,我真的沒有「免費的士」的概念(只知道有所謂八折的)。

事緣本周一因趕上班,我用app去call車,打電話來接order的司機哥哥,確認了我在哪裏上車,及告訴我車牌號碼後,很快地說了一句:「這一程我們會免費接載妳!」起初我還沒為意,到了這架所謂「的士」來到的時候,我完全沒察覺,因為這架也不是我認知中的「的士」。

簡單來說,這架是一架普通的私家車,所以我沒理會它,但司機哥哥再打電話來!奇怪是聲音愈來愈近,電話中的司機哥哥告訴我,車已來到。我再探頭看看車牌,才確認原來這架真是來接我的「的士」。

司機鬥快搶客 服務更快捷

上車後,司機告訴我,我是很幸運的,因為他們每日約有3萬個order,大約只有四至五位乘客可獲得免費服務。原來,這是這app安排的一項公關宣傳手法,希望藉免費載客去做宣傳,讓更多人採用他們的app召車。

過去沒app的年代,我們主要是打電話去call台召喚的士,但最先會由call台的姐姐接聽,再由這位姐姐呼喚,看看有哪位司機最接近call車的地點,當收到回應後,再由call台姐姐回覆客人。但這種間接方法效率也會慢一些。但自從有了召車的app後,客人便可直接向司機落order,而司機又可直接回應客人。準確來說,司機是要鬥快去搶客,這樣做,客人便可得到更快捷的服務。

除用app來召車外,近一兩年,另一個改變的士行業生態的變化就是出現Uber這類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概念運作的召喚「的士」服務。

提高監管制度 保障消費者

我在的士二字加了引號,是因為這些本身不是的士,大部分都是私人擁有的汽車。當這些「司機」不需要用車時,便可透過網絡平台為其他有需要人士服務,提供者可收到車費收入(當然要分成予召車平台),而使用者又可得到「更佳」服務(但我有朋友用過後,投訴「司機」不識路)。這就是互聯網世界或互聯網經濟下的新鮮事物(某程度上是雙贏的)。

如純粹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我也贊成這種經營模式,但當然,我們仍得有另一套監管規則,因為無論是Uber,又或者Airbnb(共享居住地方,即是把自己不用居住的地方租出去,但主要是短期租約,類似民宿概念)等,在整個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都有機會發生意外,到底消費者是否受到保障,有關的持份者都應共同去制定一套標準的。

前幾日我看報道,知道繼「Google」後,現在連「Uber」這個字也可作動詞用,例如:「Did you drive to the airport?No, I Ubered it。」,意思是我沒有自己駕車去機場,我採用了Uber的服務,由別人載我去機場!

由此可見,這一股互聯網經濟的洪流,實在來勢洶洶,作為經營者是必須設法面對的;而幸運地,我在這互聯網的高速公路上,搭了一趟「順風車」!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