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傳統製衣廠 回流香港 打造Made in HK

發佈時間: 2016/01/15

近年商界出現一個新現象:改善社會問題和推動社會發展,已成為企業策略的主要部分。背後隱藏的是新資本主義興起的概念:負起社會責任的同時,並不會少賺錢,美國《財富》(Fortune)周刊曾大篇幅報道,不少國際大企業已經在調整策略。

1996年成立興迅實業的張益麟,一直從事成衣設計、印花、生產,他去過東南亞各地視察,最終決定將部分生產工序由內地回流香港,創立新品牌「TML」- To Make Locally,一方面想開拓新市場抵抗成本上漲,同時重新打造「香港製造」的品牌,重新聘用本地工人,「有很多香港或歐洲細品牌,願意多付一點錢,就是想買香港製造的質素。」

主攻細定單 短時間起貨

新品牌設於荃灣的一幢翻新工業大廈,員工是幾個本來已「退役」的車衣女工,「裁剪工序需要大量儲存布料的空間,在香港做的成本太高,但技術工序便可以回流香港,不要浪費以前工人的技術。」現時每星期平均增聘10多個車衣工人,目標是80人,以合約月薪形式聘用,起薪點平均時薪是35元至40元,工人可選擇每星期工作5天或6天,時間亦有彈性。

集團新品牌主攻「細單」,由一件至數千件不等,配合數碼打印、3D打印的新技術,為公司開拓新市場,包括團體制服的定單。「以往做一件衫的樣辦,要3,000至4,000元,需時3至5日,數碼打印只要百多元,時間縮短至一分鐘,鈕扣等立體樣辦可用3D打印,成本和時間同樣大大降低。」工人將淨色Tee放上打印機,打好圖案,再放入烘乾機定色。「如果是數百件貨,成本一定比傳統工廠便宜,最重要是我們夠快,兩部打印機每部每8小時可印出1,000至1,200件。」他說製造業配合科技,有互相推動的作用。

扶植年輕設計師 合作銷售

公司將在去年11月初推手機App,一般市民亦可供圖印製產品,以T恤為例,預計每件費用不多於200元。

張說,新工廠每月最高產量可達5萬至6萬件,以均價100元計算,營業額可達500萬至600萬元。

除了生產工序,張益麟也拓展上游的設計部分,他預留了8,000呎的地方,免租金供30名年輕設計師作為工作室,旁邊是2萬呎的產品展示廳,不定期舉辦小型業界展覽,為本地設計師和零售商穿針引綫,「公司會與一些年輕設計師合作,他們提供設計,我們與零售商接洽,各種合作模式都有可能。」

張表示,早前他為一個年輕設計師搭橋,以本土情懷設計一系列T恤,在連鎖店Bossini發售,約1.5萬件在一個月內賣清,所得盈利成為該設計師的創業基金。

撰文:馮樂琳、梁子康、葉卓偉

攝影:王嘉昌、梁健騰

(原文刊於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