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鼓勵孩子學音樂 用心五分鐘即收琴

發佈時間: 2016/01/18

本地家長常期望小朋友學音樂時要考級,音樂兒童基金會創辦人兼資深鋼琴老師龐倩渝對小朋友教育有自己看法,希望音樂成為孩子永遠的朋友,並在沒壓力下自願長期去學。身為家長,她也曾逼小朋友操練,但逼了三個月之後便放慢腳步。

龐倩渝兩年前放棄正職,在深水埗自資為該區的基層孩子提供免費樂器班,及後創立音樂兒童基金會。創意點子多多的她笑謂多得婚後在歐洲浪遊兩年,「法國留得最久,曾當保母、侍應生,看了很多藝術品,回來後彈琴腦內不斷出現那些畫。」

強迫惹衝突

她的大兒子Mark是藝術資優,在中大教育學院參與一年資優計劃,初小時已畫俯瞰視野的畫,但一直只愛用鉛筆畫。「他的畫要由上望下去才懂,並以透視角度畫,呈現物件內部結構,但因不是人人看得明,視藝堂功課只有C!孩子說過不開心功課太多規範,我告訴他:分數不重要,畫你喜歡的就好。」

父母是孩子學音樂的第一面鏡,她在Mark三、四歲時因緊張兒子學樂器,結果遇到滑鐵盧。「身邊有好多人提醒,怕他沒考級考不到小學,但卻忘記我自己也是十歲才學琴。那年天天逼他吹笛,逼了三個月不斷衝突,後來發現違反自己的教育精神。不再逼後,他反而興趣愈來愈大。」她教過無數小朋友,知道男孩遲開竅,故感到男生成長最需要音樂和運動。「音樂可以練韌力,力求完美。但有時練習也要講方法,小朋友練琴彈完便交差,那不叫練好。我覺得學音樂同人生一樣,要過好一關才跨越下一關,急不來。」

先探索聲音

她強調兒童未到七歲難選擇適合樂器,故應先探索聲音。「我很喜歡看《小小愛恩斯坦》DVD,讓小朋友在故事中探索樂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好,有些不愛高昂的音,故要多聽音樂會,增加體驗。不管如何,時間許可應揀兩種樂器學習,其中一項是與人合奏的樂器。」

她在小學當音樂總監,見過孩子學琴百態。「有些父母會因補償童年沒學樂器,讓子女去完成心願;有媽咪會突然衝入琴室罵小朋友彈得不好,我卻看到他很有進步,最後孩子竟決定不學;也有學生次次由司機接送,他在車上吃飯,剛操完水的他到課室時頭髮仍在滴水,然後再趕下場打網球,他吹笛很有天份,但有天份卻浪費了。」

小朋友的路很長,她笑言走得快不如走得遠和穩。「我重視品格,兩個兒子近年去音樂兒童基金會當義工,受到影響變得好慳家,一對波鞋已滿足,而且嫌校巴貴,寧願搭小巴。最近的敘利亞難民潮,我們會追蹤奧地利人怎樣自發駕車去迎接難民,當地兒童們負責派糖果,那圖片很美。香港很小,父母可以帶孩子望遠一點,我們希望囝囝看到另一面的世界。」

不考級練成興趣

龐倩渝的先生是長笛音樂家胡永彥,成立了兒童長笛樂團。大兒子Mark七歲前在家由爸爸教長笛,後來入長笛樂團,享受到合奏樂趣,交了很多朋友,慢慢建立到練習習慣。「他嘴唇薄,適合吹管樂,細佬不適合。細佬是左撇子,指頭厚肉,適合弦樂,我讓他學大提琴。他們初期由練五分鐘起步,因為不逼他們,也不考級,後來Mark自願天天練笛一小時,練琴15分鐘。」她在兒子身上學到鼓勵練琴的好方法,更希望父母要掌握孩子特質去選樂器。「鋼琴是很難的,始終是小朋友,父母一定要陪伴,並要關掉手機、不看雜誌。放個鐘在琴前,告訴扭計的孩子只練五分鐘,願意好好彈便讚,夠鐘堅持收琴,孩子感到父母很認真對待,反而會珍惜練琴時間。」

撰文:胡麗珊

攝影:曾有為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