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祖父母也進修 投入孫兒教育工程

發佈時間: 2016/01/20

祖父母有閒心、有童心,他們愛說話可以天南地北,還可以與孩子打書釘。兒童文學作家孫慧玲早前推出的新書中,分享自己的湊孫心得,期盼多些祖父母加入教育兵團,把道德理念傳給下一代,助今天面對生活壓力的繁忙父母一把。她謂祖父母有很多正能量,他們肯插手可以加深家庭凝聚力,對跨代人是一種長遠祝福。

兩年前當上首任外祖母的孫慧玲,曾是最前綫的語文老師,30多年前其獨生女滿月,她便與港大同學們成立親子playgroup,希望小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每次都由家長們主持節目,到他們兩、三歲我們請老師開班,家長講故事,也實行『大教細』的領袖培訓。」

全面作栽培

談起孫仔熙熙,趣事一籮籮。「他15個月前仍在手指指回答大人,我好擔心自己教法是否不當,因女兒一歲前已好多說話。幸好他15個月,聽到我們閒談說天氣轉涼,突然爆了一句:『工人姐姐凍,姐姐着背心。』有齊名詞動詞,原來他平日聽進了很多對話,吸收了好多。」

她女兒是律師,但仍會抽每周一天在家工作,周六、日是家庭日,平時由祖父母及他們夫婦輪流湊。因女兒在懷孕時已請她幫忙,為了不負使命她再進修幼兒成長之道,把家中的幼兒教育書分成不同專區,重讀一次。「我不贊成孫兒不是用來湊而是用來玩,祖父母也要進修才能投入這項教育工程。」孩子家雖有工人幫忙,但她對零食管理、選擇playgroup也會給女兒意見。「最好的零食是水果,他只有水果作茶點。但故事時間可以由他決定,讀多少本都可以,答應了他我一定遵守約定,怎累也要讀完。」

時下小朋友多港孩,她謂是父母、祖父母、工人一起練成。「小朋友能力做到的,要給他們多體驗。男女孩都要自小有勞動習慣,故我帶孫仔行山,歲半孩子可以先走平地。幼兒期吸收力好強,半歲已很會表達,工人湊小朋友,沒有太多大人啟發,其實很可惜。祖父母便可以加入教養,以補忙碌父母的不足。」

建語文基礎

孫慧玲教語文、歷史,接觸過很多小朋友,深明及早建立母語基礎,讓小朋友表達到自己非常重要。「語文好,他們日後可以應付功課,持續學習其他新知識方能有信心。」她女兒小二已不用她看功課,便是及早教的結果。「不要小看這些,太多夫婦壓力、紛爭是來自孩子的功課,故我作為祖母很注重教熙熙表達。因小朋友能自己搞好自己,有助日後他的心理健全,對社會也不會造成負擔。」

她續說,「小朋友愛聽押韻、有節奏的東西,有趣的歌謠最好,平時每見一事一物我也愛手舞足蹈、配合童謠唱出來。」她教語文會與生活掛鈎,笑言任何環境都可學習。「如用人物名稱的字卡,讓他拿去送到人手中,貼在身上更有趣。」她笑謂自己貪玩,故隨時想到很多點子。「有次見到熙熙對我的匙扣小電筒好奇,便把房間的燈關掉,拖住他的手四處照射,讓他明白光暗;他喜歡看螞蟻百科全書,我即興把桌子搭成不規則的隧道,大家一起爬;我打網球,便想到用汽水膠樽當球棍,用廁紙筒當球去打。」

遇上分歧時

作為祖母,孫慧玲謂自己不是孩子父母,定要先尊重他們意見,保持謙虛。「我們不會有衝突,但工人姐姐始終不想有外人插手家事,故我製作成長日誌:先是用手機寫傳給他們看,回家再整理成散文式的日誌,加入我的觀察和感受。一來免卻無謂的誤會,二來也是給自己一個反思。」她笑言有分歧時也不用對立,只要溝通及尊重。她計劃當小朋友入學便把成長日誌改為口述日誌,讓熙熙講校園的事由她筆錄。「希望培養他的表達和記性,更讓我們能聆聽孩子心聲。」

撰文:胡麗珊

攝影:湯炳強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