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大數據

發佈時間: 2015/11/27

結合大數據及社交數據的分析,從而進行策略企劃,除了廣泛被應用於商界,政府及政界中人亦已開始留意。

話說今屆區議會選舉雖已塵埃落定,但數據分析才剛剛起步,在臉書上,我聽聞行家K君(數據分析公司Beehive Strategy創辦人)正在如工蜂般忙碌整理大量選舉結果數據,雖然K君已把手上整理中的資料慷慨地分享給我,但相信他將會於日內發表有關意見,所以我暫不打算「截糊」。

但看過這批數據,我想分享的反而是,無論你是何黨何派,千萬不要單純地只看輸贏結果,從而作出因果關係的定論。大數據分析,重點在於尋找數據與數據之間的相關性,要先跳出預設立場框框,從而解讀出其中軌迹,再尋找將來的機遇。此舉相信對於不同政黨策劃未來的資源分配,以及構思不同地區的布局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

出於好奇,我也向了另外一位行家W君(社交媒體分析公司Social Power創辦人)請教,問他在選舉前後,社交數據有否透露甚麼端倪。

在社交網絡及數碼新聞網中,被提及次數最高的政黨是民主黨,其次是叮噹馬頭的民建聯。但令我詫異的是,好些新進的年輕黨派,在網絡上的曝光率,居然遠遠落後於上述兩者。至於人物方面,最出眾的是選舉結果公布後的鍾樹根,一夜之間,他成為是次選舉中的社交網絡「紅人」。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某些由傳統媒體經營,抑或是由新興網媒主理的新聞臉書頁,都成為了網民結集論政的主要平台,其次就是兩大本地討論區。雖然數碼新聞網的瀏覽量,在選舉當日及翌日相當澎湃,但其對個別話題在網絡間的擴散力,始終不及上述新聞網的臉書頁。今趟還有加入戰團的新紮師兄Instagram,它是目前在香港最有條件流行起來的開放式社交平台,雖然仍屬起步階段,但實力不容忽視。

說到底,就今趟選舉來看,大部分在社交網絡上的輿論戰,都是火力集中地在選舉前一兩天才開始,普遍候選人都似乎缺乏了一個較長綫的鋪排,更遑論有任何製造社交話題的策略——也許,香港人的三分鐘熱度,某程度亦反映在我們的選舉文化中。(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