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港產攝影師 紀錄廢墟發掘歷史

發佈時間: 2016/01/22

廢墟總予人殘舊不堪、人跡罕至的感覺,卻有人將其視為「寶藏」,為之着迷,廢墟攝影師Sing Chan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眼中廢墟是發掘生活和歷史故事的「藏寶地」,四年來,他尋找廢墟的足跡除了香港,還有日本、冰島,單在港便踏足過200個廢墟。

Sing Chan坦言,廢墟背後的歷史價值及故事,是最吸引他之處,「在廢墟中可以看見原汁原味的歷史,例如我曾到訪新界一間已荒廢的豪宅,它仍然保留着屋內的傢俱及陳設品,你能從中看到有人用過的痕迹。相比博物館中,已經整理的物品更有『人氣』。」

不直接告知廢墟位置

因愛上在廢墟中尋找故事的過程,Sing Chan多年來努力發掘本地及外國的廢墟,更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料中心合作,先後舉辦了以廢墟為題的攝影展,令更多港人領略到廢墟之美,喚醒文化保育的意識。

他說,若該建築物或地點,在無人打掃或管理,荒棄途五年或以上,他們就視為「廢墟」。在人口密集的香港,也不缺廢墟題材,攝影展中有七組作品均取材自香港,「希望可透過照片,令市民了解某些即將重建或拆卸建築物的內部面貌,藉此向政府表達意見,為保育政策作一點力。」他指,本港其實不存在土地短缺問題,相反是土地政策出現問題,「一些政府宿舍或辦事處,往往擱置幾年甚至數十年,政府總停留在計劃階段,沒質行動。」

不少人欣賞過廢墟照片後,都對其所在地感興趣,但原來廢墟攝影愛好者之間,有個潛規則,就是不公開廢墟地點,「曾有攝友為製造獨特的影像效果,在廢墟倒水甚至放火,所以不會直接告知位置,以防有人破壞,但會留一點點提示,讓有心人自己尋找。」他相信,自己一手一腳找更具意義。

計劃走訪多國出相集

雖然要秉承「不破壞、不移動」的原則,但凡事有例外。他曾到訪一棟即將重建的舊唐樓,在其中一個單位中意外發現一批書信及舊報章,「前屋主是軍人世家,都是國民黨軍官,打過好多仗,更有人參加過諾曼第戰役。」經查證後,他與同行均認為,這些資料大有價值,於是聯絡專家整理及保存。

完成影展後,他未來會推出一本輯錄世界各地具有特別故事的廢墟而成相集。他計劃外地取材,「烏克蘭有著名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德國則有很多二戰時的軍事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