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編寫幼兒教材 從小灌輸惜物減廢

發佈時間: 2016/02/02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獲環保基金及環境運動委員會撥款,於2015至2017年為全港150家幼稚園推行一系列「惜物減廢」的環保教育計劃。IVE三年前已開始為幼稚園編寫教材,教導老師如何從遊戲中灌輸環保概念。廢物利用其實十分考心思,孩子從小做起心思愈能縝密。

就讀幼稚園高班的陳逸喬拿起一個膠樽,正想投入垃圾回收箱時,垃圾回收箱竟然說起話來:「膠樽要扭開蓋、撕去招紙、沖洗乾淨才放入嚟。」放入後,回收箱就說:「做得好呀!」這個發聲回收箱,是IVE(沙田)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屬下幼兒教育中心於2013-2015年度,與環保署合作而設計的一系列環保教材之一,向54間幼稚園免費提供這個名為「惜物減廢環保學前教育計劃」。發聲回收箱運用所編寫的故事書、環保資料冊及遊戲書,向幼兒灌輸「減廢」、「重用」和「回收」的環保概念。

廢物變有趣遊戲

設計的教材,特別着重廢物可以再用。幼稚園的教師及家長,利用廢物做出了不同的學習工具及遊戲。例如,把一個個棄用的正方形小積木,上面貼上部首及部件字,然後放入朱古力盒間隔上,便成了一個拼生字的遊戲。幼兒把部首和部件的積木拼起來成為中文生字,學習到生字組成的不同部分;於膠樽蓋內貼上英文字母,則成為一個拼英文生字遊戲,樽蓋有不同色彩,所組成的生字又鮮艷奪目,份外吸引;另外,利用三個已用完的封箱膠紙圈,於其圈身上包上不同的片語,三個膠紙套在一個長筒上,讓幼兒扭動及配對成不同的完整句子。

親手做有歸屬感

IVE(沙田)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高級項目主任鄭曉萍認為,教授幼兒「減廢、重用、回收」的概念其實頗抽象,幼兒不容易理解。從生活應用上入手,把沒用的廢料變成有趣的用品,只要能具體有用的話,幼兒都能掌握。陳逸喬有一次在學校以膠樽做了一個筆筒,他竟然愛不釋手,用上好一陣子,令陳太大感意外。她發現,兒子對自己弄出來的東西都有一份歸屬感,只要花一點心思,甚麼都可以創作出來,「有一次我和他利用廁紙筒搭成一間屋,便這樣玩上了一個周末。」

孩子願意動腦筋,廢物再用,會發現甚麼材料都可以做出新的東西來,還明白當中的步驟和原理。陳太說:「兒子每次做出新的設計,學校的老師便讓他在同學面前說出如何做,小朋友就有不少表達的機會。」懂得利用身邊的廢物來創作,陳逸喬的環保意識強多了,會主動說不要買太多,不要浪費。孩子能從廢物中再創造,就有思考的機會,對身邊事物自然多一份關心。

家長參與更理想

「惜物減廢環保學前教育計劃」後,IVE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保基金)」及「環境運動委員會」撥款,將計劃擴展至150家幼稚園,改名為「綠路童心」。高級項目主任鄭曉萍認為,環保要成功植入幼兒的心中,最難之處是如何令家長積極地作出配合。在職的陳逸喬媽媽,與兒子製作聖誕飾物時也曾有過「不如買更好」的念頭。要持續廢物再用並不容易,家長的配合很重要。看到兒子主動說不要浪費買太多東西,比就讀小學的姊姊更有環保意識,陳太明白環保概念要從小培養,「中秋節時,從公司拿了一個影印紙盒回家,想不到用利刀割一割做成窗口,就是一部像樣的車。裏面點上洋燭,就成了燈籠,孩子拿在街上感到別具滋味。」家長若是積極參與,環保點子其實無處不在。

撰文: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Lego

編輯:余敏

設計:鄧俊明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