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的年味

發佈時間: 2016/02/18

農曆年再忙,除夕晚必須做的就是準備紅封包——廣東人說的「入利市」。利市利市,新春拜年的指定動作,派利市必不可少。物換星移,討利市的人變成派利市,不變的卻是對親友的祝福。

童年時物質條件匱乏,衣服鞋襪一般由年頭穿到年尾,破舊或不合身的仍在穿,總要到了新年才有機會穿新衣服。拜年時候,為了「幫補」父母在利市錢上的開支,我們會懂事地把向親戚𢭃來的利市上繳,讓母親在下一位親戚來拜年時「循環運用」。一次拜年交往,如果對方的子女比我家少,我們便有進帳;相反,如對方子女比我家多,我們便有帳面虧蝕。在不富裕的那個年代,利市錢,甚至利市封都循環再用,完全配合環保原則。總之,新春過後,仍能從母親手上分得利市錢,那算是扣除「循環運用」後所剩下來的「淨利潤」。

利市循環運用,在那些年肯定不止得我家。因此,有時會從親戚手上收到款式不統一的利市,可見親戚家也行利市上繳制。其實,何止利市,拜年手信也是循環轉送,有來有往。新年前不必買齊賀年手信,因為總會有人來我家拜年,只要(手信)有來,我們便有往,不用買禮物也可以去拜年。

雖說以前的經濟環境遠遜今天,但濃濃的年味,就在這種利市與禮物的循環流轉中散發出來,圍繞着整個農曆正月。在窮困的日子裏,平日大家都忙着生活,至親的長輩也不一定有空相見。新春拜年,是找個藉口互相問個好,知道對方仍然健康安好。如今社會富裕了,利市錢多了,互贈的禮物豐富了,但那種同甘共苦的人情味卻漸漸消失了。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蔡若蓮 資深教育工作者、港媽校長、熱心義工。email ︰ ylchoi@teachersdf.hk
欄名: 港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