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莫翠天的樂視新世界 顛覆時代 網速求存

發佈時間: 2016/03/18

「互聯網世界很殘酷,永遠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樂視副總裁及亞太區執行總裁莫翠天有份野心,目標是將樂視打造成世界一流企業,時刻鞭策背後源自一份危機感。「你看搜尋引擎,有Google無Yahoo,視頻網只剩YouTube,其餘互相吞併,只有不斷壯大才可生存。進攻是唯一防守,太多歷史教訓。」作為紙媒,記者對這份危機感受至深。

兩年前樂視進軍香港,大家只當它是個視頻網;殊不知今年初突來個大改革,標誌由「LeTV」改成「LeEco(樂視生態)」,生產4K電視、手機、電視盒之餘,更宣布染指互聯網汽車。你認為樂視行得快嗎?莫翠天認為這只是「互聯網速度」。

硬件與內容 一腳踢研發

事實上樂視發展步伐,與眼前這位亞太區話事人如出一轍。他說不急不行:「我是個工作狂,同事都知,他們經常半夜收到我的微信,每日工作14至18個鐘。」記者望望他的同事,他們均微笑。「只要你願意比別人花多一至兩倍時間,哪怕你看到的事物只比人家多0.1%,憑着這個差異就有機會贏。」

04年樂視成立,視頻網在內地遍地開花,數目多達400家,人人盜版,樂視卻是第一家走出來支持正版的內地互聯網企業。「(樂視創辦人)賈躍亭認為,社會不斷成熟,版權會變得愈有價值。」事實證明他們判斷正確,目前樂視的版權量是全中國最大,其他對手相繼仿效。

隨着版權成本愈來愈貴,單靠視頻無法突圍。他們開始構思一個獨立完善的生態系統,由內容製作、播放,以至硬件研發及銷售都一手一腳負責;他們更有自己的網絡、伺服器及大數據庫,能記錄用戶喜好,「我甚至可推測你今晚想睇《007》,因為我捉到你逢星期五都睇動作片。」傲氣背後是莫翠天對樂視的自信。

網絡連繫生活 爭全球認同

互聯網電視的出現無疑顛覆市民生活。今天民眾買電視,大多考慮能否上網、有甚麼看,逼使硬件生產商得作出改革。「這年代沒內容誰會買的你硬件?怎麼辦?同樂視合作囉,我們會開放系統,買他們的電視可收看樂視內容。」他直言打造樂視生態,終極目標是建立24小時生活圈,「無論用電視、手機或汽車開啟都有記錄,你不用花五分鐘找前天那部劇看到哪裡,只要login就可斷點續播。」談到樂視的鴻圖偉略,他的聲綫不自覺愈說愈響。

兩年多前訪問莫翠天,他稱進軍香港後,下一步是東南亞、北美及歐洲。今年初樂視先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響頭炮,展示與美國初創公司打造的概念跑車,同月更把手機打入印度。

「互聯網企業會面對三個階段:首要是生存,二要壯大,三是變得偉大。」第一和第二他們都做到,追問他何以追逐「偉大」。他稍作停頓,然後透露:「我心中有個願望,全球經濟過去被歐美等企業壟斷,我在想中國人憑努力可創出幾大事業?能否做到全球高度認同的企業?」他沒宣之於口,但大家都聽出,他希望樂視為中國爭口氣,成為世界級互聯網巨頭。

創意靠磨練 不是從天而降

互聯網企業的成功在於其創意十足,外界經常用「靈機一觸」來形容創意,莫翠天卻這樣說:「創意是值錢,但創意不是天跌下來,大部分好的創意都是『磨』出來。舉例你見到名畫家拍賣一幅畫值過千萬,但在這幅畫之前畫過多少幅畫?」

他眼中,創意是努力在某些基礎上精益求精,花時間鑽研每個細節,將基礎水平提升。

「這個世界其實不缺乏創意,缺乏的是堅持。全世界任何一種生意模式都有人做,樂視生態也不是全新概念,Amazon都想做,但它有沒有堅持?……我一向都不信運氣,所謂機會,其實都是你的付出。」

制度透明 鼓勵犯錯攞經驗

互聯網公司特點是架構扁平,樂視不例外。莫翠天笑言公司決策從不是幾個人開會決定,而是二、三十人參與。各個部門狀況或銷售數字都很透明,「產品賣得好,同事要分享點解;賣得差自己實唔知原因,唔緊要,其他部門會幫你諗點解賣得差。」今年七月,樂視將由觀塘搬到荃灣新辦公室,就算高層亦無自己房間,他笑言這樣更方便溝通。

「我們鼓勵人犯錯。我成日話同事太保守,若多作嘗試,哪怕你唔成功,過程和經驗都是公司的寶庫……互聯網是個『嘗錯』的平台,錯了快速調整更新就好,千其唔好坐喺到諗:『我要將個雕像雕到100分才拎去拍賣』,你雕到70分就好推出去,只賣到10元唔緊要,下次雕到85分自然賣到更高價錢。」

顛覆是放下身段 突破傳統

樂視的宣傳品向以「顛覆」作為口號,莫翠天透露,這是因為樂視創辦人賈躍亭常把「顛覆」二字掛在嘴邊。

要「顛覆」世界,對普通人而言感覺遙遠,莫卻認為並非遙不可及。他分享「顛覆」含兩個層次,第一是捕捉市場看法。「一件事若有99.9%人不看好,就有顛覆的可能;因為99.9%人認為對的事代表傳統,你願意打破傳統,就有機會。當然不是所有創新都能顛覆,當創新達某一高度,大幅改善生活,才能做到顛覆的效果。」

第二是由心而發。「好多人因着多年的生活習慣、判斷及行業經驗,令自己綁手綁腳。『我是老行尊,在這行十年、廿年,就是這樣做』,這句話就令自己無法創新。」他認為如能做到這兩點:發掘不可能任務及擺脫舊思維,任何人都有顛覆的能力。

訪問:潘少權、周藹文

撰文:周藹文

攝影:梁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