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城市文化.生活.共業

發佈時間: 2016/08/05

城市文化.生活.共業

「共業」是一個佛教名詞:「是由大眾行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因果。」(參考如本法師所著《佛學問答》)」。共業可以是家族、社區、友群、民族的。共業可能是善業,也可能是惡業。

最近去了一個令我留下印象的城市。雖然接觸當地的居民不多,只是走馬看花和片面的感覺,但是周圍的氣氛令我感到居民整體是比較快樂和滿足,而且談及自己的城市時,往往不自覺地流露出一份自豪感。

趁着一個長周末,去了台中市四天,得到本籍台灣的同事的父母熱情招待,他們都是在歐洲留學就回去台中的退休公務員。雖然他們屬高學歷人才,卻沒有像現今的年輕人般嚮往首都城市或金融商業中心,而是很享受在自己出生的城市工作,自豪地推介台中的風土人情、景點和美食。他們工作和退休都是過着簡約的生活,太太堅持每天到菜市場買菜和自己準備晚餐,喜歡比較貨品的價格和質量,覺得自己持家有道就開心大半天。先生是工程師,總是笑咪咪的聽着太太說話,最想每天都能踏單車和跑步,所以很喜歡台中每天都有陰有晴的天氣。

台中的豪宅區單位很多似是空置的,他們和計程車司機談笑,說台北人花了那麼多錢購買台中的房子,能享受台中的優質生活的時間卻很少,沒有埋怨市中心的房產價格給推高了,和我們對房價上升的感覺頗不一樣,當然,香港的土地供應比台中緊張得多。雖然個人收入不如台北,台中有很多咖啡店和個性化的小餐館,反映居民願意消費和樂於過步伐較慢、較悠閒的生活,在街上遇到表情焦躁、匆匆忙忙的人不多。台中的都市文化聽來很平凡嗎?

但是我們修禪不就是拼命地想學會不被物慾支配、活得簡約點嗎?知足,所以滿足。台中很多市民似乎有活得較自在的善共業。一切由心造,我們的心決定我們對事情的取態,一個社會是和諧快樂,還是分化怨懟,又或是彌補撕裂,重拾團結安樂--都是共業。當然,每年還是有不少台中的年輕人往台北追夢。

朋友告訴我最新的一個快樂指數調查,香港的排名進一步下跌,和人均收入的排名可謂南轅北轍,所以物質和幸福不一定是成正比的。但這類調查的變化和落差有時較大。令我更在意的調查是香港人最不喜歡微笑,很容易留意到街上掛着笑容的人不多,人總是來去匆匆,在趕路或滿懷心事的樣子。近年有較多市民覺醒,明白到焦躁對身心都是不大好的,所以提倡觀察呼吸、放鬆自己、放慢步伐、學習保持心內平和及面上微笑的禪修班,愈來愈受歡迎。

(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生銀行執行董事,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