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戰不勝寒

發佈時間: 2016/07/19

小時候愛看偵探推理小說,Agatha Christie的作品幾乎全讀完,也留意到一些當年作家公認之偵探小說「戒條」。

有些情節,寫偵探小說時不應出現,其一,就是警察或偵探查案時,幕後主腦或兇手不能是偵探本身或其同僚。

原因很簡單,作者一路鋪陳情節,製造懸疑,引導讀者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最後揭盅,原來一切就是警察搞鬼,讀者不會讚賞創作人故弄玄虛,而是覺得「作者玩我」,一定噓聲四起。

看《寒戰》與續篇,一直覺得很不爽,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布局。

《寒戰》不是偵探推理片,那些「戒條」也可能過時了,況且「無間道」劇情已經成為港產片的基因,但是這項原則仍有參考價值。

《寒戰》上下集之開局,同樣堆砌懸疑,似是埋下伏綫,描述匪徒神通廣大,引導觀眾以為布局精巧;怎料中段「收綫」,原來警隊處處是「鬼」,一切無可能發生的情節,就好像完全解得通了,這樣的情節,不叫巧妙,叫懶惰。我等入場觀眾,生活淡淡似是湖水,全因為這劇情掀起漣漪,滿懷希望引頸以待,卻被編劇一巴打臉,難怪妖妖有聲。

《寒戰》另一敗筆,乃試圖加插宏大敘事,滲入政治元素,暗示幕後龐大惡勢力。種種「政治隱喻」,只是刻意堆砌的想像空間,但劇情毫無推進。

說故事的人有一大忌:若故事本身不精采,就不要虛張聲勢,暗示好戲在後頭;把觀眾期望抬得太高,高處不勝寒。

(本欄逢周一、二刊登)

撰文: 區家麟 時空旅人,終身遊學
欄名: 風起幡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