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包圍」體檢餐 隱疾驗不到

發佈時間: 2016/07/15

消委會發現,市面上的身體檢查套餐,部分並非根據醫學判斷及臨床需要,只基於商業考慮,對消費者提供「大包圍」式的檢查,易出現「假陽性」及「假陰性」,更無助發現隱疾,而套餐價錢更相差近千元,建議市民應諮詢醫生意見才作檢查。

市面的體檢套餐琳琅滿目,消委會檢視超過30個不同健康檢查機構的套餐資料,售價由200元至1萬元不等,發現檢查項目相若,但價錢可差近800元。

易有「假陽性」「假陰性」問題

而消委會諮詢衞生署、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及香港醫學會意見後,揭示市面的體檢並非根據醫學判斷及臨床需要,對無症狀的消費者提供大包圍方式的多項檢查,容易出現「假陽性」及「假陰性」的問題。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說,「陽性結果誤以為患病,陰性結果則可能是走漏眼,結果延誤治療。」

消委會引述衞生署舉例指,「胸肺X光」檢查敏感性不足,出現「假陰性」結果較高,除未能及早發現肺癌,亦可能受檢查中的電離輻射影響健康;而「腫瘤標記」測試,屬於診斷及監測癌症康復過程,目前無醫學證據證實可作篩查是否有癌症。

「專人」講解報告 未必是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游子覺表示,腫瘤標記測試在科學上並無普查或早期篩查作用,需按年齡、家族史、病徵等情況經醫生評估,50歲以上男性則可定期檢查前列腺特異抗原(PSA)、乙型肝炎帶菌者亦要檢測甲胎蛋白(AFP),以防誘發肝癌。許敬文補充,部分體檢套餐註明由「專人」或「醫護人員」講解驗身報告,其實是醫務化驗師或護士,並非醫生。

投訴趨增 價格爭拗升5倍

消委會今年上半年共接獲28宗驗身服務的投訴個案,涉及銷售手法共8宗、服務延誤由去年同期的1宗增至9宗,價格爭拗亦由去年同期的1宗增至6宗,2宗為質素問題。

有投訴個案是女事主接獲健康檢查中心致電,游說提供信用卡資料可獲優惠價購買體檢套餐,女事主不虞有詐提供信用卡資料給對方,結果被碌卡1,500元,最後需報警及向消委會投訴,才獲退款;亦有個案原預約價值200元的基本健康檢查,惟被疲勞式轟炸推銷升級套餐,事主後作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