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愛運動 毋懼受傷」

發佈時間: 2016/07/13

香港人除了喜歡看戲唱K逛商場,近年也「跳出室內」,愛上馬拉松、遠足、踏單車等戶外運動。不過,運動期間意外受傷實屬難免,尤其是下肢關節如膝蓋及足踝,更是最容易扭傷或拉傷的部位,因此今期特別邀請了骨科專科醫生講解輕微運動創傷後的一般處理方法。

到底哪些運動最容易引致運動創傷?骨科專科謝龍峰醫生指出,本地有研究發現,足球和籃球在過去30年一直分別位列冠亞,緊隨其後的則有排球、跑步、單車等;四份之三受傷個案屬下肢創傷,當中一半發生在膝蓋及足踝。「這兩個部分都屬於人體較易受傷的部位,例如關節附近出現移位所造成的扭傷,以及關節以外如筋鍵、肌肉出現拉傷情況,引致發炎、腫脹、瘀傷和痛楚,令活動能力下降,影響日常生活。」

非類固醇消炎藥成份 止痛消炎退瘀腫

謝醫生續稱,在運動創傷的求診個案中,約有1成屬於較嚴重的骨折、脫骹、韌帶斷裂或大血塊積聚,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其餘接近9成均屬一般關節及筋鍵受傷,可經由普通門診處理。「為了針對治療受傷軟組織,醫生通常會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例如Ketoprofen,原理是透過藥物協助肌肉和筋鍵部位止痛、消退炎症和腫脹,以達至回復正常活動能力,可分為外用和內服兩大類。外用藥膏或啫喱因可直接搽上受傷部位,藥物能經由皮膚直接滲透患處,故可避免口服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等。」

皮膚發熱才有效? 坊間錯誤觀念

坊間亦有一些毋須醫生處方的止痛藥膏和跌打酒,謝醫生提醒,這類產品與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的成份不同,功效亦不能相提並論。「一般止痛藥膏的成份以冬青油和辣椒、薄荷等為主,只能在皮外表面止住痛楚,並沒有消炎去腫脹等藥效。另外,有些人以為搽了藥膏後皮膚發熱方為有效,不熱即時藥效不夠強,這絕對是錯誤觀念。藥物研究已發現,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雖然不會令皮膚溫度有所變化,但藥力一樣能滲入皮下受傷軟組織。至於跌打酒、中藥貼之類的產品,由於成份未必適合受傷軟組織,或會引起敏感反應。」

謝醫生並指出,如使用外用藥膏一至兩星期傷患仍未見明顯好轉,就有需要進一步檢查,看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或物理治療。「近年微創手術技術發展愈見成熟,而物理治療亦引入了超聲波技術增強導入治療效果,兩者同樣有助縮短術後康復時間。」

(資料由骨科專科謝龍峰醫生提供)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