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文化

發佈時間: 2016/06/22

最近,全城因為垃圾桶的桶口縮小而熱議。政府說,有關改動是即將推出的垃圾源頭減免及垃圾收費計劃的前奏,目的是不鼓勵商家或居民把垃圾往街上扔。

有人說,政府的教育做得不夠,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甚麼是垃圾源頭減廢,以及如何減免和收費,便硬把垃圾桶改了。結果,在市民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只有把垃圾丟在地上。

減免垃圾的工作並不易做,因為涉及個人行為的改變。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往往需要法規及教育的同時進行,當中又涉及政府和私人機構的帶領。

就好像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早在今年四月份開始,已禁止市政府大樓提供即棄式的塑膠餐具,八月份禁止學校提供樽裝水,又在台北市多個地方安裝水機,鼓勵市民多帶水樽上街。

香港遊艇會剛好於今年世界環境日(6月8日)公布,不再提供塑膠樽裝飲品,包括吸管及購物袋,便是最佳例子。

每日香港平均「出產」2,000噸塑膠廢物(當中包括206噸的水樽),給送進堆填區。

假如我們真的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每人少埋怨一點、多一點諒解,每次上街多帶一個水樽,便可以給香港省下不少垃圾。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林嘉莉 愛貓、愛健康的藥界CEO
欄名: 人生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