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了名字的雞腿

發佈時間: 2016/06/15

有個在網上輾轉流傳的小故事,我來來回回收過好幾次了,每次重看都很有感觸,在此先跟大家分享:

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元?

路人:我只有八十塊。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塊吧!

有些人,總以為是上蒼欠他的,常覺得老天爺給的不夠多、不夠好,貪婪之心早已取代感恩的心。

感觸,是因為這不再是心靈故事,而是我們天天面對的真實個案。今日每個家庭,無論你是中產、基層還是上流社會,總習慣次次把最好的都給孩子,譬如晚餐做了隻鹽焗雞,兩隻雞髀必定是孩子的碗中物,雞一上枱就摘下兩隻腿已成了孩子吃雞的習慣。於是,你偶然想吃一回雞髀,孩子會說:「你做乜食咗我隻雞髀!」對,是「我隻雞髀」。那雞腿,刻了名字,是他的。

吃魚也一樣,我們做父母的總不問情由就把魚兒最滑的部分夾給孩子,自己卻吐着骨,從小到大這樣吃,有日你舉箸夾肉,他會說:「你做乜食我啲魚肉?」

習慣甚麼好東西都應份得到,於是長大了他們會說:我讀完書就應該有一層樓、這福利是我應得的、為甚麼你搶了我的位置……怪不得他們,因為是我們這代父母把孩子錫壞了。

吃少一片滑魚肉、一隻雞髀,孩子不會營養不良,但次次奉旨有得吃就是一種很壞的價值觀:好東西是我應份得到的。

其實家長不需要待薄孩子,只是別事事次次都給最好就行了。一件雞腿,今次你和妹妹吃,下次爸爸媽媽吃,再下次公公婆婆吃,讓孩子習慣禮讓、分享和等待,讓他們明白,好東西不是你的,而是大家的。

撰文: 屈穎妍 傳媒人、親子作家
欄名: 心筆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