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瑞吉歐教學法 憑觸摸認識動物

發佈時間: 2016/05/16

對豆丁來說,親近動物從來都有莫大吸引力。過去海洋公園的暑期學堂一直深受小朋友歡迎,今年課程更結合瑞吉歐教學法,加強小朋友自行探索的動力,發掘更全面的知識。

瑞吉歐教學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源於意大利一個小鎮,始創人Malagucci主張以兒童的興趣為依歸,毋須定立固定課程,鼓勵創意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100種方式學習

瑞吉歐視環境為兒童第二位老師,因此教與學不囿於課室,而是次科學工作坊正配合其教學精神。負責設計課程的學前教育團體「籽苗」校長黃慧欣指出,瑞吉歐尊重兒童自由意志,學習原動力亦來自興趣,因此其學習模式離不開遊戲:「活動內有不少觀察、觸摸環節,這正是科學的探究精神,讓孩子不斷嘗試。」像「大自然小實驗」工作坊中,有活動讓幼兒觸摸企鵝的羽毛,做實驗以知道其「跣水」功能,並且可用不同羽毛做實驗:「何謂防水功能?原來將手套入膠袋再浸入水便是,這樣避免不濕手便是防水作用。」觸摸鯊魚皮標本,感受其膚質,以及親身餵魚、海星,都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從觀察中了解各海洋生物的特徵;而幼兒從手造的水母了解其身體結構,簡單一場「水母舞」可感受牠在水內浮游的狀態。

「透過感官接觸,兒童的感受特別深,專注力亦強……像用不同顏色的光去觀察水母,讓孩子注入不同顏色的水看啫喱珠,可從科學的角度,好玩地學習。」瑞吉歐強調兒童有100種語言去學習,可以用不同方式探索知識——就算兒童怕觸摸特別的質地,黃慧欣強調正是尊重孩子有不同方式學習。不愛摸嗎?也可以靠觀察。

至於六至八歲的「玩轉物理學」組別學員,玩過小型過山車後,再靜下來觀察不同機動遊戲設施,可認識不同物理概念。海洋公園教育經理張芝中表示,本身機動遊戲已經是學習物理的好材料,像過山車涉及能量轉移,還有可認識向心力和離心力等。「其實小朋友日常生活也接觸到這些概念,像棉花糖機、洗衣機、乾衣機等,甚至長髮的小朋友自轉時頭髮會飛起,這些都是向心力,而用機動遊戲可輔助教學。」

訓練解難能力

最後孩子會親自做「飛天韆鞦」,除了認識簡單接駁電源方法,還可自行設計模型。「頂部大小、物料的重量、以及韆鞦繩的長度等,都由小朋友決定。」而這種方式正是瑞吉歐精神,體驗過後嘗試,就算做模型失敗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香港小朋友最弱的是解難能力,我們在課程內不斷給機會他們試。解難跟創意有關,只要給小朋友嘗試,他們自會學到突破框框。」黃慧欣補充。

自行探索

今年海洋公園暑期學堂中的科學工作坊,共分為三至五歲的「大自然小實驗」,以及六至八歲的「玩轉物理學」,結合了瑞吉歐教學法,以園內的動物及機動遊戲為主題設計體驗活動,加強孩子自行探索知識的動力。

撰文、攝影:羅惠儀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