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45歲「超齡裙腳仔」 事事依賴母親

發佈時間: 2016/05/12

港人緊張子女教育,被指是「怪獸家長」,子女又被指寵成「港孩」。有美國教育專家坦言,不少子女問題其實源自家長,常見通病包括習慣幫子女解決問題,令子女太依賴,有45歲男子仍要靠母親幫忙做選擇。他強調,家教首要是聆聽。

45歲的陳先生(化名)自小習慣讓母親幫他做各種決定,至今連要搬家到哪裏、與同事相處不好等,也找母親解決,年邁的母親忍受不了兒子太依賴,向教育專家求助,最後聽取專家意見,先聆聽兒子想法,不急於即時為他提出解決方法,如兒子不知應買哪一款車,母親問他對兩款車的意見,兒子覺得一款太貴,另一款不夠豪華,最後他們一起找到第三款車,款式好兼價錢相宜。

應引導子女選解決方法

曾太(化名)早前帶女兒參加10間小學面試,女兒因疲勞及緊張而大哭,曾太問女兒怎樣做才感覺舒服,女兒提出想帶心愛玩具面試,曾太答應後女兒的情緒很快就平靜下來。

著名心理學家高登博士(Thomas Gordon)創辦的「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P.E.T.)近日首次引入香港,負責課程的愛蒙斯(Steve Emmons)日前來港開班,提出家長與子女溝通3大概念,首要是「聆聽」,「不少家長會直接幫子女解決問題,這會令子女依賴父母。家長應聆聽子女的需求,再引導他們自行想解決辦法。」

他又說,家長要多發放「我信息」(I-Message),不要命令子女「你要做甚麼」,而要說出自己感受,如不要直接叫子女「不要吵」,而是說「我聽不到別人講話」。

他認為家長應採納「沒有輸家」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意見相左時,不要負面標籤子女,「如子女不收拾房間,不要即刻責怪他們懶惰,應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善用社交工具溝通

電子化時代,愛蒙斯認為,善用社交媒體其實可以促進家長和子女間的溝通。他鼓勵家長要多用社交媒體與子女溝通,例如用通訊程式、社交網站等,其實也能做到「聆聽」效果,「有時候傳送一個emoji,可能已經能表達到很多信息,甚至比千言萬語更好。」

記者:畢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