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數孖寶:多畫圖用指頭

發佈時間: 2016/05/11

培訓數學教師的馮振業博士,去年九月開始進行一個數學實驗小組,研究如何令學習障礙的兒童有效地學習數學。他發現有學障的兒童愈來愈多,而即使正常學生,在現今學校主張「學得早、學得快」的策略下亦會感到壓力。他認為建立良好的數學基礎,宜多畫圖多以指頭輔助計算,能達事半功倍之效。

「要記得牢,學生必須一邊繪圖,一邊說出數字的關係,便容易掌握乘數題了。」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馮振業博士,從事數學法研究多年,認為要建立良好的數學根基,於學習「加減乘除分數」的階段時,老師宜多加入不同輔助學習的工具,包括把文字意思具系統地畫圖出來、口誦題式,並鼓勵多用手指計算,讓初學者能牢牢記住當中的原理。「低年級同學未懂得太多文字,學習方式便多以圖像、口語來具體學習,不是單單做工作紙就能學得好。」馮博士說。

重複簡單步驟

他的理論是先要理解數學的原理,不斷重複操作簡單的步驟,不用急於學習深奧的數式。所以,他設計的教材,像「逢十進一」的概念,會製作數粒,十粒數粒加起來成為「10」,十條成為「100」,學生一邊觸摸數粒一邊學習加與減的關係,腦內便形成「十進制」的圖像。他更鼓勵用指頭計算,如「53-4」這一道減數題,小孩先要向「50」借「10」,變成「40」,然後「10+3」,把借位後的個位數「13」放在心中,然後豎起四隻手指,一邊減一邊說:「12、11、10、9」,答案便成「49」。

學障兒童本身吸收能力比較慢,要多重複才能記住,而一般學生也應該用這種方式去建立「數感」。可是,現在整個教育界都崇尚「學得比人早、學得比人快」,研究助理汪滌塵眼見教學界以刁鑽的題目,考倒學生為快,實是不正常的現象。例如文字題「買滿$50,減$10」,學生把所買的物品金額加上,總數達到或超過「50」便減「10」,「學生未有這種生活體驗便要處理如此算式,要求的信息太多難以掌握。」馮博士認為學數學要近距離接觸,學生在模擬購物的環境下就能明白複雜的邏輯性信息,「否則,學生被難倒,長大後能逃避的話就都不願意學習。」

容易認識時鐘

「時鐘其實是很難明白的。」馮博士說。那麼,如何具體地學習時鐘?他製作了一個時鐘手工模型,圓周以繩子圍繞,每五分鐘位置綁上一顏色條,12條成一圈,代表12小時:再造同樣繩子,再繞一圈,兩條繩子繞兩圈便成24小時了。「同學觸摸繩子,感受得到12小時的距離,就容易明白時間如何流轉了。」他並在電腦上設計了一個電腦程式,把指針拉長,好讓學生看到時分秒轉動之間的關係。

撰文:馮淑嫻

(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Lego

編輯:劉淑雲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