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壯美的故宮還給未來

發佈時間: 2016/05/05

每次走過灣仔、西環一帶,便感到香港活化古迹的工作成績不容小覷。要活化古迹,必須讓歷史進入生活,與我們日常起居互動。早前聽了故宮院長單霽翔博士的講座,才發現原來故宮博物院跟自己遊訪時的情況完全不同,已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預計到了2020年,故宮600歲生日之時,可以圓「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夢想。

十多年前的故宮有大量文物待修復,牆壁殘破、地面有裂縫,宮內的僭建物不少,部分閒置的宮殿瓦頂雜草叢生。加上空間運用不善,人多車多,到處只見人頭不見地。從購買門票、安檢到參觀展廳,要花上數小時排隊,看展覽甚至要跑步爭先恐後。自2002年起,故宮啟動為期18年的整體維修保護工程,把職員宿舍、公眾食堂等遷出紫禁城,車輛也限駛,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故宮還原本來面目。

從前遊北京故宮,覺得紀念品及不上世界其他博物館多樣化。近年故宮在這方面努力創新,設計團隊在專家講解下,對應文物藏品的歷史淵源、文化寓意等因素創作紀念品,多年來,設計藝術小品近萬件。以朝珠耳機為例,既具文化創意,也實用,令古物在不知不覺間走入生活。今年初,故宮推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網上點擊率逾百萬。

紫禁城原來生活了不少「最萌的保安」流浪貓,由此創作的《故宮貓》系列大受歡迎。一個印有卡通化的故宮貓背包被小朋友孭在身上,足令故宮年輕化。看來下次再去北京,要重遊故宮了。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蔡若蓮 資深教育工作者、港媽校長、熱心義工。email ︰ ylchoi@teachersdf.hk
欄名: 港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