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繪」的聯想

發佈時間: 2016/04/18

我一直關注李波事件,此事似乎難以不了了之。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上周被追問對此事的看法時,也形容此事為「不幸」,不敢說是「正常」安排。美國國務院人權年報也認為,整件事與中國國安有關。

這事也令我想起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著作《沉默》(巧合的是,這本書我多年前正是在銅鑼灣書店購買的)。遠藤周作是天主教作家,很多著作都是探討生存意義及宗教救贖的問題。

《沉默》一書,是以德川幕府在1630年代下令禁教為背景,是有歷史根據的故事;德川禁教的手段嚴厲,包括把拒絕棄教的天主教徒長期浸在海水中,或是在洞穴把他們倒掛起來(即「穴吊」)。

然而,德川最厲害的手段是「連坐」,即威脅在日本傳教的西班牙神父,如果他不棄教,就會殺害信徒。神父最終以踐踏聖母像的方式(即「踏繪」)來表示棄教。

遠藤要探討的是宗教問題,即究竟「踏繪」是放棄了信仰還是成全信仰?更重要的是,在踏繪的時候,上帝是否沉默呢?問題深刻而令人陷入沉思。

但我同時看見這個故事所描述的政治威嚇。政權要人民就範,對於視死如歸的人民來說,並不具威嚇力;但政權指向的是人民的至親至愛時,人民又如何對抗?連天主教神父也因為愛他的信徒而選擇了「踏繪」!

「踏繪」象徵着一種表面的離棄,也象徵着政治的威嚇力。李波在香港「自由」出入,其實就是另一種「踏繪」,令人陷入深刻的沉思。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