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艷
張宏艷

匿名效應

發佈時間: 2016/08/16

再談心理學。正在讀一本心理學書,談到「匿名」的做法,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匿名者會更真實地表達內心意願——但每個人的內心卻未必美好。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在1969年做了一個有關「匿名」的實驗。他讓一群參與實驗的學生穿上白色衣服,並戴上頭罩,認不出相貌,然後向另一名學生進行電擊。第二組參與實驗者則穿普通衣服,身上掛着自己姓名的卡片施行電擊,被電擊者可以清楚知道他是誰。

結果發現,隱藏身份的人,電擊時特別重手,比公開姓名的人電擊時間幾乎長一倍。這種現象叫做「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效應。

津巴多認為,當一個人「匿名」時,會毫無顧忌地做出平時自己不會做的行為,且穿上制服,更有「責任模糊」的功能,感覺自己是某團體的成員,「團體行為」並非個人意志可以改變,就覺得不必為集體行為承擔罪責,甚至沒有受罰的可能,行為更加粗野。

看這篇文章,想起有些人故意戴着面具參與示威,大家一模一樣,變成團體中的匿名者,做出平時不做的行為。如果匿名時的行為更能反映真心,這些面具人的行為,反映出怎樣的心?

(本欄逢周二、四刊登)

撰文: 張宏艷 資深傳媒人、資深港媽
欄名: 每日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