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心理學。正在讀一本心理學書,談到「匿名」的做法,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匿名者會更真實地表達內心意願——但每個人的內心卻未必美好。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在1969年做了一個有關「匿名」的實驗。他讓一群參與實驗的學生穿上白色衣服,並戴上頭罩,認不出相貌,然後向另一名學生進行電擊。第二組參與實驗者則穿普通衣服,身上掛着自己姓名的卡片施行電擊,被電擊者可以清楚知道他是誰。
結果發現,隱藏身份的人,電擊時特別重手,比公開姓名的人電擊時間幾乎長一倍。這種現象叫做「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效應。
津巴多認為,當一個人「匿名」時,會毫無顧忌地做出平時自己不會做的行為,且穿上制服,更有「責任模糊」的功能,感覺自己是某團體的成員,「團體行為」並非個人意志可以改變,就覺得不必為集體行為承擔罪責,甚至沒有受罰的可能,行為更加粗野。
看這篇文章,想起有些人故意戴着面具參與示威,大家一模一樣,變成團體中的匿名者,做出平時不做的行為。如果匿名時的行為更能反映真心,這些面具人的行為,反映出怎樣的心?
(本欄逢周二、四刊登)
撰文:
張宏艷
資深傳媒人、資深港媽
欄名: 每日驚艷
-
飲食攻略|拆解「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食物來源 營養師教「護心大法」降壞膽固醇 |
|
-
39歲李彩華慘被fans出賣 比過度P圖更驚嚇面目全非 |
|
-
-
旅發局邀各地名人來港體驗「夜繽紛」 日劇男神佐藤健大讚香港擁有獨特文化 |
|
-
意外亂倫|夫婦誕白化症B 新抱被怨「基因不良」 驗DNA驚揭與奶奶為表姐妹 |
|
-
泰友情緣的歲月︳羅清浩憶亞視唔續約轉行做速遞 重提被驚傳死訊:又覺得冇咩嘢 |
|
-
-
脈衝場消融術治療房顫新趨勢 手術時間短 適合年老患者 |
|
-
發放正能量 為精神健康打氣 多關懷 多鼓勵 抑鬱症不再可怕 |
|
-
捐助「愛心滿東華」免費醫療服務計劃 為貧病者重拾健康 |
|
-
心房顫動易致中風 新型薄血藥兼備「解藥」 助止血應急 |
|
-
-
對付暗瘡有竅門認清有效成份 新型藥膏助紓緩身體暗瘡 |
|
-
匿名效應 - 晴報 - 生活副刊 - 專欄 - D160816
晴報,張宏艷,每日驚艷,生活副刊
匿名效應 - 晴報 - 生活副刊 - 專欄
再談心理學。正在讀一本心理學書,談到「匿名」的做法,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匿名者會更真實地表達內心意願——但每個人的內心卻未必美好。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
https%3A%2F%2Fskypost.ulifestyle.com.hk%2Farticle%2F1615578%2F%E5%8C%BF%E5%90%8D%E6%95%88%E6%87%89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615578/匿名效應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seo/503.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1615000/1615578/
生活副刊
專欄
007
1615578
503
503007035
生活副刊 專欄
2016-08-16
匿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