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座是康橋

發佈時間: 2016/08/18

拜英國脫歐所賜,最近我們在倫敦客似雲來。

脫歐後,英鎊貶值超過10%,好「抵玩」,所以吸引不少朋友到來。事實上,據ForwardKeys分析,公投後至七月尾的數據,顯示往英國的航班預訂數目較去年同期增長4.3%,當中香港遊客更大幅增加了3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與朋友們自駕遊玩,上星期同遊了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城——劍橋。

對劍橋的認識,始自讀書時硬啃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印象就是詩人筆下河畔的金柳、西天的雲彩,及在康河上撑一支長篙,逍遙自在地泛舟。這裏有超過800年的學術薰陶,處處瀰漫着濃濃的文藝氣息;我們沒有刻意尋找詩人的足迹,基本上是沿着康河看劍橋各大學院校的中世紀建築。

不過,詩人的痕迹卻不絕:劍橋市中心的King's College,是他讀書的學院。這座由1441年修建至1544年,由亨利六世奠基至亨利八世才完工的學院,其中有建了100年的歌德式建築的教堂,那裏有他的畫像;教堂外的草地對面,隔着康河的對岸,有詩碑刻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據說是2008年由King's College立的。

我們泛舟康河時,那撑篙的學生也主動提起徐志摩,並說在詩碑旁邊的小橋就是詩人說的「康橋」。嘩,哈,不是吧,康河上沒有一座叫康橋,「康橋」也不是一座橋,只是Cambridge的舊譯音啊。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韋敏珊 愛吃、愛生活,以市務推廣為業,尋樂其中
欄名: 敏銳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