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日日親子按摩 以觸感灌注正能量

發佈時間: 2016/08/19

孩子需要觸感,但父母親往往忽略碰觸小朋友的重要性。育有六歲囡囡的Utopia Yeung(沛媽)曾是小學前綫社工,囡囡出生後進修不同按摩手法,也自創遊戲、圖卡等教具,教導親子按摩。沛媽笑謂肌膚接觸、溫柔的話語,能讓孩子天天充滿正能量。

沛媽是註冊社工、情緒管理執行師,也是孕婦按摩治療師,近年推廣兒童按摩,認為兒童需要七感的滿足。她謂生了女兒沛沛後,把蒙特梭利教學法放入家居布置,並針對兒童成長發展,自幼給囡囡足夠的七感刺激。

沛沛也常會隨同媽咪上課作教學示範,「沛沛出生後我便為她按摩,現在她愛邊按邊作故事。我生女後才認識兒童按摩,再把各地理論、手法貫穿變化,加入遊戲,推動家長每天用十分鐘為孩子注入能量。其實在德國、瑞典等地早已把按摩作為公民教育媒介,但華人較保守,不容易在學校推廣。」

用圖像領會

近年沛媽也鼓勵孩子為家長按摩,她家中有自製的天氣圖卡,是平時出外教學及助囡囡領略按摩趣味的小工具。這天沛沛示範在媽媽背上按出整個天氣轉變的過程,例如媽咪說行雷了有隆隆聲,她會有節奏地拍打;說下雨了,手指頭便模仿雨點落下;孩子會留心聽指示,調校力度。牆壁上貼有源自瑞典按摩手法的15款按摩情景圖卡,都是把動物和人物的動作變成故事。例如她模仿當中一張「小熊爬樹」,就用雙掌在媽咪背後由下而上拍打,一直拍到頸項位便由上掃下到腰;有張是「戴眼鏡的男人」,示意動作是由前額按到耳仔,兒童看圖像不但感到按摩有趣,也容易記憶。「兒童按摩在歐洲起步較早,配上兒童教材可以讓一家人在情景中不斷聯想,一起去延伸故事,令學習不沉悶。手法都是其次,大人領略後可自行變化,容易上手才能持之以恆。」

吹口琴減壓

曾任職預防自殺機構的沛媽,常見家庭張力源自子女社交、學業等,父母只着重培訓孩子能力,忽略了人內在可以生出更大動力。「肌膚接觸是人與生俱來的需要,親子間的肌膚正面接觸,無論是按和被按者,身體內會生出催產素,可發展前額葉和控制杏仁核。所以我鼓勵夫婦平時互助按摩減壓,以減少焦慮;大人天天花十分鐘去親親孩子肌膚,其實已能注入精力讓他們面對世界。」她曾學小兒推拿,出街搭車會按女兒的手指,「一路按一路聊,見她緊張睡前會讓她浸浴十分鐘。她太興奮或太焦慮便給她吹小口哨、迷你口琴,或用手仔自己圈個小洞吹氣入去,因適當的呼吸可活化迷走神經。」

撰文:胡麗珊

攝影:湯炳強

編輯:余敏

設計:招潤洪

您也可能喜歡...